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

基本概念

  1. 在「環中國海域交流史上的臺灣和日本」文中,以臺灣周遭地區人的遷徙、文化、經貿的交流為脈絡敘述了從史前時代到近代的臺灣史,表現出臺灣海洋文化的基礎。作為一海島,從周遭海域的交流史去看臺灣或許對於理解什麼是臺灣人;怎麼看待臺灣這座島嶼會有一幅更清晰、寬闊的圖像。這種史觀如何形塑臺灣人看待政治的新途徑?又如何化解臺灣政治的問題?
  2. 從歷史層面而論,在日本殖民統治的經驗和戰後國民政府遷臺的影響下,再加上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本省、外省人和新移民等等的多樣身份認同交錯之中,形成複雜、激烈的政治問題,各族群皆容易落入以自身群體的利益為中心的陷阱,而無法以自身所處的地理環境,考量區域因素做出符合現實的政治選擇。而佩里・安德森所謂存留下來的特徵與挑選出來的特徵或許可以作為上述問題的解方。透過掌握長時間的、大範疇的地理環境、歷史因素脈絡,所篩選出的臺灣特性,加上釐清個體事件在區域、世界歷史脈絡之下所扮演的角色,或可建構出一種更具一致性、接近客觀的身份認同。
  3. 然而即便重建了對自己的認識,能對於臺灣政治的理性溝通產生助益,誠如「從『台灣島史』研究到探索『臺灣特性』:布勞岱《法蘭西特性》的啟發」文中所述,中心與邊陲周邊關係的建構仍是一大問題,如何使臺灣的政治問題能夠超越以自身為本位的邏輯,將問題放在國際的視野下討論,仍然值得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