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1日 星期六

買賣與搶劫比種田賺─如何看待海商本質(05114111 政一A劉書旋)

1.
筆者認為走私貿易與掠奪經濟相互而生,正是因為明朝海禁的緣故,使得貿易這種獲利甚豐的行為,在耕地不足,人口又過剩的閩海地帶被迫轉向地下,更因明朝在寧波之亂後廢除市泊司,使得貿易全面地下化,遁入明廷海軍眼   皮底下的商人,進入一個秩序真空的閩海,自此海盜橫行,劉香、鄭芝龍、李魁奇繼起,貿易量往往也受到海盜的橫行而承受極大波動。
值得在此注意的是,貿易量低迷抑或是波動的時代,幾乎也是海盜間彼此開戰的年代,海盜的出現並不定都是走私貿易者注定被劫掠的象徵,海盜之於閩海,正像是每一個中原朝代末期,天下英雄逐鹿中原的光景。海盜之間會燒殺擄掠,但其目的仍以打擊對手「管控、收取保護費的目標」為主,而非是一種盡掠商船、殺雞取卵的行為。 
其所爭者,無非也是地下經濟的掌握權,「凡海舶不得鄭氏令旗者,不能來往。每舶例入三千金,歲入千萬計,以此富敵國,自築城安平鎮」的記錄,其中亦商亦盜的性格,其實也正與中原經營天下的軍閥並無不同,考量到這些武裝集團對維護貿易秩序的部分貢獻,筆者認為海商集團應該是對海盜更合適的稱呼。

2.
明廷招撫鄭芝龍,無疑也是相當高端的手腕,把最具威脅的敵人變成最強大的門神,強力打擊了其他海上武裝集團,保障了沿海地區的安全,更防禦了荷蘭為求與中國通商而進行的武力騷擾。
然而鄭芝龍在屢次擊退荷蘭人,卻不求取全滅荷蘭人的東海勢力,卻是以固定派遣中船赴台貿易為讓步,換取荷蘭打消在中國本土貿易決心的手段,竟也馴服了荷蘭。  筆者推測,亦可能是在台無法建立強力制衡基地,又為避免東亞戰略真空,導致競爭對手出現的權宜之計─把敵人打成小弟。
那麼,鄭芝龍為什麼不佔領台灣作為私有轉運站,而讓荷蘭人成為中間商賺一手呢?筆者認為可能的理由有以下兩點
  • 鄭芝龍受到招撫後受到身分上的掣肘,無法發展私有領地
  • 海商集團本身在貿易上就極大獲利,並沒有心力有開發蠻荒的台灣
其中筆者認為第二個理由也是最值得討論之處,荷蘭人在台招募大量移民,發展拓殖的時代,其實也正是大陸戰亂、貿易銳減,日本鎖國的年代,除了貿易衰弱外,亦是大量廉價難民勞動力移入的結果,值得思考。

2 則留言:

  1. 劉同學您好:
    文中您試圖分析鄭芝龍當時的行為與決策,請問這與台灣島或台灣政治發展有何關聯? 為何您選擇鄭芝龍作為分析對象? 分析他的重要性為何?
    您第二段強調最值得討論的理由二,其解釋並不清楚,也未說明其討論之必要性。請再詳細補充! 感謝!

    回覆刪除
  2. 我認為分析鄭芝龍的決策行為,多少也幫助我們了解海商對於台灣這座島嶼的勢利性格,而這份勢利性格,也助於揣度台灣是在什麼樣的時空背景為鄭氏海商集團所擱置,什麼樣的時空背景又深深為一個淪陷的大陸王朝所需要。 透過分析鄭芝龍的決策背景,得以知道台灣得以進入中國歷史舞台究竟是那些條件作用下的產物。
    而討論鄭芝龍為何不佔領台灣作為私有轉運站,則是欲分析台灣作為一個大陸王朝的邊陲島嶼,之於大陸又是一個甚麼樣的存在? 剖析鄭氏政權對於台灣的態度,也就能夠去探究台灣之於這些隨政治因素而大量來台的中國移民,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
    是新家、反攻基地抑或是躲避戰禍的桃花源?
    或是番悍癘深的陰森島嶼抑或是物豐地沃的福爾摩沙?
    還原這些當時代對於台灣島的想像,或許助於解答移民對於唐山祖的堅持、早期祖籍、地域意識濃厚的成因

    回覆刪除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