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遷地的原因
鄭成功原佔領廣東潮州經福建至浙江臺州的沿海地區,地勢狹窄且不易防守,又山多田少無法供給自身糧食需求,再加上反清復明並非短期間可實現,因此需另擇一處作為練兵之地。
2.為何選擇台灣
鄭氏從鄭芝龍起便掌握大陸沿岸海域的霸權,台灣也屬鄭氏權力範圍內。當時荷蘭人在臺的統治實力並不堅強,且已有島上居民不滿於荷蘭人的統治,又根據何廷斌所言「數日到臺灣,糧米不竭。」對於急於尋找能安身且解決糧食問題之地的鄭成功而言,臺灣的一切皆為其所需,因此臺灣自然成為鄭成功遷地的選擇。
為何進行屯田?
1.
一來因鄭成功聽信何廷斌之語,並未在糧食方面準備,二來因處金廈兩地,亦無可供大軍攜帶的糧食,導致鄭成功一到澎湖就以缺糧。因此一登陸台灣便首重糧食的問題。
2.
荷蘭人先前開墾地區只限台南附近一帶,且在重商主義下主要生產商品為糖,食糧只是附帶的產物,和鄭氏第一要圖足兵足食的農本思想不同。
如何進行屯墾的相關治理?
1.
進行土地利用動態調查:
一來作為收稅根據及開發參考,二來承認已開化土 人及漢人的土地既得權益,並在文武官員圈地時嚴令不可混圈百姓現耕之地,有安撫居民之用。
2.
施行撫綏政策:
為使土人可為己用,因此獎勵農耕,並對蕃童施行教育。雖土人耕種技術落後,其生產對於鄭氏軍隊很少補益,但在鄭氏時期因撫綏政策的成功,鄭氏政權和土人皆能相安無事並未出現衝突。
3.
土地分配:
鄭氏將田地分為官田、私田和營盤田三種
官田–將原本荷蘭人治理時的王田納為官田,為行政機構的經濟主要來源。
私田–命官員及鄭氏宗黨自行圈地創制庄屋,招佃耕墾,官員即可對佃農收取佃租。
營盤田–目的在於寓兵於農,使士兵自給自足解決糧食問題,士兵也為台灣當時勞動力的主體。
4.
修築水利設施:
雖然鄭氏開墾區域南起恆春,北迄基隆、淡水,但主要活動範圍仍位於南部,南部冬季無雨,因此水利設施便極為重要。舊時水利設施有築堤儲積雨水河截流引水兩種,因當時耕種技術粗放,時常需轉地耕種,因此大多採取築堤儲水。
古同學你好,以上貼文主在說明,提供幾點讓你深入思考:
回覆刪除在說明如何進行屯墾治理時,不妨思考期「何以」如此治理,舉例而言——
為何對於正式政權而言撫綏政策避免衝突是重要的?
為何鄭氏對於土地分配為上述三種?
其修築水利設施採行粗放農耕的原因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