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2日 星期日

台灣「島」的性質

  1. 台灣島何以從一未開化的蠻荒之地搖身一變成為東亞海運貿易圈上的重要轉運站與台灣島的地理性質和時代背景有關。從上述兩個角度來看,台灣位於中國、日本和東南亞的貿易三角之中心,有穩定的季風與洋流經過,自宋代起就成為沿海居民魚季時的落腳處。但魚季一旦結束,漁民便會離開,故因此一直無法形成大規模的漢人聚落。一直到元末,從中國沿海和日本來的海盜與倭寇以台灣為巢穴進行活動,使台灣的重要性逐漸提升。十六世紀時因歐洲人的向外拓展,東亞的貿易快速興盛。
  2. 然自十六世紀起至十七世紀,明廷因海盜和日本向外侵略意圖的緣故,不但禁止中國與日本進行貿易,甚至多次的實施海禁。因此,以海盜為首的走私貿易就此興起,他們掌握了閩海的通行與走私,並以台灣作為走私的中繼站。也因上述緣故,台灣成為日本人、西班牙人和荷蘭人都想佔據的貿易戰略位置。後由荷蘭人佔據,又輾轉到了鄭氏家族,最後由清廷管理。
  3. 隨著清廷取消海禁,台灣的貿易戰略地位逐漸降低。故我認為台灣島的地位提昇與中國實施的海禁有必然性關係。眾多商人因無法在中國沿海進行貿易,台灣島便成為中國沿海的「替代品」。台灣島也因由「貿易」而崛起此一特性,且是轉運站,所以帶有某種暫時、來往、自由的性質,這或許也可以解釋島上政權的不斷更迭與為何台灣島長期以來無法有大型的社會聚落。但這也僅僅是我個人的推斷,如今也無法證實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