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成功入台之因有三:首先,在中國沿海之地盤過於狹小,交通路線不安全。第二,將士們已有投降之虞的心情,無法持久作戰。第三,糧食問題。尤其是第三點,讓鄭成功成功被說服遷台。
- 鄭成功來台主要目的在於建立一個安定的根據地,但大軍卻一直為缺糧所苦,於是以安撫台灣居民為由,命令軍隊進行屯墾,並查報田園冊籍,以確立地權和徵稅。並發布在台屯墾實施綱要,規定: 1. 在不侵擾百姓現有生活下,方可進行屯墾。 2. 文武官員圈地開墾,必定要珍惜資源。 3. 近海漁業交由各將領 就近管理 。 4. 所有圈地開墾必須建 立在「賦稅」的基礎上,因土地所有權屬於政府,不論官員或百姓,都得先申報土地畝數 ,才可進行屯墾 。若有未報或虛報者,田地沒收,處以重罰。此外,鄭氏政權又收服平埔族之土地,以及招募中國沿海漢人來台開墾,逐漸讓台灣從荷據時代的殖民經濟體系轉變為糧食本位為主的經濟型態。
- 然而,鄭成功把接收自荷蘭人的土地劃分為(一)王田、(二)私田(不屬於民間的開拓者,而是指文武官員的私有田地)、(三)營盤田(軍隊屯田之地)。王田,改為「官田」,仍由原來的漢人佃農承租。放由他的親族、官員、部眾任意圈地,永為世業,再向鄭氏納稅,這種田,稱為「文武官田」或「私田」。他的士兵們分派駐各地從事屯田開墾,這種田稱為「營盤田」。所以名雖分三種、但實際上都是鄭氏一族、文武官員與軍隊幹部所有。但是不得不說,多虧鄭成功當初帶來了一大批的高級農耕隊來開墾。
- 台灣對鄭成功而言,始終不是他認為必須長期經營的地方。鄭氏政權,確立了漢人社會的基礎外,更是第一個有海權觀念的漢人政權。貿易立國,仍是鄭氏政權在台灣經營的基礎,包含對中國的走私貿易、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簽訂商約、向日本輸出蔗糖及鹿皮並輸入軍事物資等等,大多的貿易都是增加其軍事力量使其足以與滿清對抗。此外,江日昇在《台灣外記》裡面就敘述到鄭成功「勸諸鎮開墾﹐栽種五穀﹐蓄積糧糗﹔插蔗煮糖﹐廣備興販。」其中「廣備興販」一語,充分說明了這個海商集團所建立的政權,必須以國際貿易為動力,走向國際,才能生存發展。
- 綜觀來看,鄭成功對台灣農業發展的確是一大功臣,鄭氏政權三代雖不能圓反清復明一夢,但就在短短22年統治之下,台灣漸漸地像個像樣的國家。而台灣島對於鄭氏政權的價值仍為暫時養兵的根據地,但其三代在台之經營,的確有助於台灣的長期發展。
2017年3月19日 星期日
台灣島對鄭氏政權的價值 (政一A 05114107 黃凱荃)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
-
鄭氏渡海來臺的背景: 鄭成功原先在大陸地區的根據地為一長狹地帶,地形上又屬丘陵,不適合作為軍隊駐紮,再加上鄭成功的軍隊才剛經歷完金陵戰敗,需要先求個安身立命的根據地,為之後的反攻做好準備,所以他們自然而然地注意到了東邊外海的小島—臺灣。而鄭成功會選擇臺灣的原因,筆者認為有...
-
鄭氏為何來及如何在台灣成功的屯墾? 一、 鄭氏為何來台灣屯墾? 鄭成功自從金陵一敗以後,攻勢轉為守勢,自知此逆勢短期無法挽回的鄭成功,必須退到福建、廣東沿海一帶練兵籌餉。不過福建、廣東沿海兩地並非一個安穩的根據地。根據曹永和《鄭氏時代之台灣開墾》一文的推斷,鄭氏軍隊...
-
17 世紀初期時,英國除了嚮往與東方進行貿易外,亦希望出口國內蓬勃發展的紡織品。但因資金及武力的不足,使得英國備受排擠、邊緣。 17 世紀中期時,英國漸漸在東方貿易中展露頭角。 1670 年,已在印尼萬丹立下根基的英國受邀至台灣貿易的信函,開啟英國與鄭氏...
黃同學你好,以下針對貼文內容進行回覆:
回覆刪除從貼文內容,你詳細說明了關於鄭氏政權來台動機,以及土地利用與在台貿易對象、物資,並且聲稱其是以「貿易立國」為在台經營基礎,而後你指出由以上統治之下,鄭氏對於台灣農業發展頗有貢獻,在其短期統治之下台灣像個「像樣的國家」。
試問:
什麼叫做一個「像樣的國家」?如何證明鄭氏確有欲立台灣為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