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鄭成功必須跨海佔領台灣?
鄭成功必須佔領台灣的原因有二。
一是經濟條件驅使—廣廈一帶據地狹長,土地不足供其發展更大、更廣的勢力,且沿海居民依仰賴海洋生活,若失去海洋則民不聊生。
二是地理條件—廣廈的狹長據地,若是被清廷攻陷任一點,即可能破壞據地的連結,導致據地情況難以掌握。
以上兩個原因促使鄭成功離開中國大陸,而鄭成功需要的是一個土地空間廣大的海島,足以供其發展龐大勢力,也符合移民生存條件。而台灣正位於鄭氏海上勢力範圍,也是漢人不陌生的地域,鄭成功一方面能保住並繼續維持海上王國,一方面移民也良好適應社會,因此台灣自然是鄭成功心中首選。
2.又如何及為什麼必須進行什麼樣的屯墾?
—如何?
鄭成功甫抵達台灣即進行土地調查,確認土地所有權後,將剩下的「王田」全部收歸成「官田」,賦予隨鄭氏來臺的官兵將領耕種,即所謂的「軍屯」。平時官兵將領耕種,生產自己食用的糧食,農閒時則練兵,達到「寓兵於農」的效果。
—為什麼?
鄭氏初來臺時,在臺漢人的耕種技術不高,耕種人數也不多,因為不足供應大批遷移的軍民食用。而要解決重要的糧食問題,最快的方法即是讓官兵們自給自足。
3.從中可歸納出哪些治理的必要步驟及其緣由?
治理的首要方向就是要安定民心、安定社會。必要步驟有三:土地調查、水利設施、教育。
進行土地調查,既是確認土地所有權並進行賦稅,也是能將無主地收歸國有進行建設,而人民有確切的擁有土地後,即能安定的生活、成家立業。
而漢人農業社會最注重的即是灌溉,水源即是最珍貴的資源,水利設施可以確保農民一年四季都有足夠的水灌溉,也能避免農民爭奪水源彼此鬥爭。
進行教育能提高識字率啟迪民智,也不失為統治者的手段,使人民更能理解政策並配合,提高施政效率。
鄭同學好:
回覆刪除以下為對於本文語境的提問:
「安定民心/社會」是治理的目的還是治理效果?
鄭氏時代台灣即是一漢人農業社會嗎?為什麼?
妳好,回覆妳的問題:
刪除1.「安定民心/社會」是治理的目的。鄭成功當初選擇來臺的其中一個原因即是相信臺灣糧食眾多,加上尚未抵台即有嚴重的缺糧問題,隨他而來的官兵早已心生不滿,若是不趕緊整頓臺灣,必定喪失民心。因此我將安定是為目的,而官兵願意繼續為鄭成功效勞為其所欲達成的效果。
2.雖然鄭氏發展海上貿易蓬勃,但我認為,在民間民眾仍是以耕種維生,且鄭氏貿易項目部分為軍需品,非一般民眾之日常需求,因此我認為貿易主要是統治者的需求,和民眾沒有直接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