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氏進入臺灣前,荷蘭人已經在臺灣南部進行殖民統治,而北方也有西班牙人,1642年荷蘭將西班牙人趕出臺灣後,荷蘭人成為臺灣西部的霸主。
但當時荷蘭控制大部分是南部地區,而且對內陸發展比較少,主要在於海上貿易,當鄭成功入主臺灣後,開始進行發展臺灣計劃。
鄭成功在大陸控制的區域是廣東潮州至浙江臺州一帶,地盤極為窄小,容易被清兵切斷。因根據地會容易被攻陷,所以鄭成功會將大部分人力物力帶到臺灣,而且臺灣成為根據地會獲得更安全的效果。
入主臺灣後,首先鄭成功是要保持糧食充足,因糧食不足問題,加上當地人耕種技術落後,對於漁獵人數眾多,所以提出「軍兵屯墾」,就是軍兵戰事防護,沒有戰爭時去開墾。鄭成功當時擁有是臺灣西南部平原,相當多的平坦土地,可供種植。這樣子可以徹底解決糧食問題,增加產量,發展臺灣農業,加上查報田園,擴大土地利用及增加稅收。
第二是移民的發展,鄭成功從大陸帶領軍民到達臺灣,增加臺灣在地人口,因臺灣人口的增長,加快基本建設的發展,但我認識臺灣人口移民發展應從清朝的遷界令開始,因當清朝遷界介,導致很多沿海百姓無家可歸,變成遊民,因此他們走到臺灣,落地生根,奠定人口增長,也會增添反抗清朝力量。
第三是施行教育,當時主要是漢人與蕃人,當然漢人的文化教育是比蕃人文化教育好,所以施行蕃人教育,在文中提及「......課耕種,安撫土番」、「.......各社令設學校,廷師令子弟讀書」可見鄭氏想提高蕃人的教育水平,而我認為鄭氏是想藉著教育安撫他們,實際上是利用他們對抗清朝,反攻大陸,其實當時人數不多,就算加上遊民及罪犯,人數也不能對抗清朝,雖然加上蕃人也不能對抗,但蕃人力量強大,用作防護能發揮他們的功能,可以說是一種洗腦教育。
從以上幾點看到臺灣不論是土地開墾,耕種、教育等,都是從鄭氏開始,我也認同荷蘭在臺灣也有開墾的功勞,但只局限於南部一帶,加上荷蘭主要是發展海上貿易,對於陸地上只有管治而已。臺灣的開墾不能全部歸於鄭氏,因後期有日本在全臺開發,但鄭氏奠定了開墾的基礎,可說是臺灣開墾功臣。
關鍵詞:鄭氏、開墾、發展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
-
鄭氏渡海來臺的背景: 鄭成功原先在大陸地區的根據地為一長狹地帶,地形上又屬丘陵,不適合作為軍隊駐紮,再加上鄭成功的軍隊才剛經歷完金陵戰敗,需要先求個安身立命的根據地,為之後的反攻做好準備,所以他們自然而然地注意到了東邊外海的小島—臺灣。而鄭成功會選擇臺灣的原因,筆者認為有...
-
鄭氏為何來及如何在台灣成功的屯墾? 一、 鄭氏為何來台灣屯墾? 鄭成功自從金陵一敗以後,攻勢轉為守勢,自知此逆勢短期無法挽回的鄭成功,必須退到福建、廣東沿海一帶練兵籌餉。不過福建、廣東沿海兩地並非一個安穩的根據地。根據曹永和《鄭氏時代之台灣開墾》一文的推斷,鄭氏軍隊...
-
17 世紀初期時,英國除了嚮往與東方進行貿易外,亦希望出口國內蓬勃發展的紡織品。但因資金及武力的不足,使得英國備受排擠、邊緣。 17 世紀中期時,英國漸漸在東方貿易中展露頭角。 1670 年,已在印尼萬丹立下根基的英國受邀至台灣貿易的信函,開啟英國與鄭氏...
這心得是透過比較的方式加上我對當時的事情想法完成。比較的內容主要是荷蘭與鄭氏在臺灣進行的陸上政策,帶出鄭氏對臺灣的貢獻,也會從他們的角度看為什麼他們要有提出這個政策,還有會帶來甚麼的事情。
回覆刪除1. 鄭氏是否「為」開墾與發展臺灣基礎的功臣?
回覆刪除應增加「為」一字。
2. 作者提到:「第二是移民的發展,鄭成功從大陸帶領軍民到達臺灣,增加臺灣在地人口,因臺灣人口的增長,加快基本建設的發展,但我認識臺灣人口移民發展應從清朝的遷界令開始⋯⋯」
那請問何謂:「移民發展應從清代的遷界令開始」?反觀鄭成功所帶領的軍民就不可稱為「移民人口」?荷據時期所招募得漢人就不是「社會增加」?筆者認為:不該以移民人口數來劃分、定義何謂「移民發展的開始」。
3. 作者提到:「從以上幾點看到臺灣不論是土地開墾,耕種、教育等,都是從鄭氏開始,我也認同荷蘭在臺灣也有開墾的功勞⋯⋯」
試問:作者肯定荷據時期對於台灣開墾之功勞,那既然有功勞,又為何非荷蘭是開墾台灣的開始?
筆者認為:作者欲表達得是「肯定鄭氏對於台灣開墾的貢獻,而非強調誰為開墾基礎之功臣」。
以上提供作者參考、交流。感謝!
同學好
刪除關於你提出的第二點,我認為當初荷蘭招募的漢人主要用在海上貿然,對於陸上的活動應該是比較少,而且我的第一點主要是開墾為主題,是想第二點的結果再帶回第一點。
然後我有在自己的文章有留言說是用一個比較的方式,我是用上個禮拜及這個禮拜的文章進行比較,所以有可能同學在看我的心得時,會發展了很出錯的地方,我要先對說抱歉,因為我沒有說清楚。
最後關於第一點及最後的問題,是因為我文筆不流暢,可能導致同學在看文章時會誤會我的意思。
如果你有看到意思不明白,請你多提出,讓我有改進空間,謝謝
陳同學您好,
回覆刪除在您第三點有關於教育的論述當中,提出「鄭氏是想藉著教育安撫他們(土人),實際上是利用他們對抗清朝,反攻大陸」,筆者試問此項論點何以證成?
在〈鄭氏時代之台灣墾殖〉一文中,曹先生針對鄭氏在台辦學之事,以「撫綏政策」稱之,即鄭氏欲管理蕃社、獎勵農耕,故對蕃童施行教育,是以筆者認為鄭氏在台辦學是以治理台灣為目的,而非「利用他們反攻清朝」。
故若您認為教育蕃人乃是為了反抗大陸,請您試論證說明之。
謝謝
同學好
刪除對於你提出的問題,其實我沒有實質的證明,我是從文章及個人的推測,綜合以成,當我在寫這點時,我是站在統治者角度去看,現在有一群人沒有受到任何一方的思想影響,作為統治者,現在有一個很好的「資源」可以好好運用,當然要好好把握,給予他們好處,進行「洗腦」、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