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一個大陸王朝的邊緣島嶼的台灣,在經濟上是個怎麼樣的存在?
在鄭芝龍的世界裡,鄭成功似乎是一個割據一隅的舊朝軍閥,壟斷了地區的貿易,似與三國時代蜀國招撫西南,吳國開闢山越的背景皆相似,而荷蘭以降,清領以前的台灣,似乎展現了比以往時代更活躍的貿易能量。
在這之前,中國的宋、元皆發展了龐大的海上貿易事業,卻沒有太多文獻注意到台灣的存在,反而是到了明朝,合法商貿航線在天朝的排外憂懼中戛然而止,台灣才漸漸浮上歷史的舞台,為什摩台灣沒有成為貿易中心的轉運站呢?
或者,我們要問的是,什麼環境變動促使台灣成為一個適合貿易的地方?
而這其中的關鍵也許就在於中國的鎖國、日本的相應對策、日本的經濟、氣候環境變化,使得東亞貿易發生了一連串的區位挪移,而台灣崛起。
筆者認為關於日本,有以下三種可能的因素導致了台灣的貿易價值躍升。
一、中朝的鎖國
1523年發生寧波之亂,1549年後明朝與日本貿易斷絕。明朝的鎖國使得直接的貿易不再可能,中日之間的貿易流量,於是有了分流於其他島嶼的可能。中日商人將可能的貿易中介地看往琉球,也許日本商人,就是在這個時機點望向了更遠的南洋地區,於是台灣作為前往南洋的中途點,開始多了更多日本商人的到訪。
二、日本的戰國割據
而日本於16世紀的戰國割據,亦給了地方大名為了自身實力,而爭取更多經濟來源,向更遠的海外地區爭取資源貿易的動機。
三、日本的戰爭需求與氣候需求
鹿皮作為鎧甲的內層護具的必備,也與戰國時代的大量戰爭需求有關,而這種到了荷治時期,在日本進入承平時代,仍然年輸出15萬至20萬的高產量,足見毛皮的需求應該不只限於戰爭,或是說不完全是戰爭的需要,與從元代末期至清代,從十四世紀初開始,整個地球氣候進入了一個寒冷階段可能有關係,毛皮的使用,應已超過單純的軍需品而存在,而是一個保暖的必備品。而台灣的鹿皮豐富產量,也是日本非來台灣不可的好理由。
關鍵字:鎖國、日本、貿易需求
關鍵字:鎖國、日本、貿易需求
劉同學好,你的文章關鍵字可移除標籤,標籤請標記當周文本主題。(如,鄭治)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