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械鬥、民變與疾病之關聯?

閱讀完文本,可以知道械鬥和民變可能與墾殖、租佃、水源、省籍、官方治理態度、司法處理有關,但文本中卻較少提到「疾病」與其之關聯。筆者試以文本中之例子來討論疾病與械鬥和民變是否有關聯?
1.    於〈台灣歷史上的疾病與死亡〉中,在描述朱一貴事件時寫道:「瘴癘盛行,從征將士冒炎威、宿風露,惡氣薰蒸,水土不服,疾病亡故者多」由此可看出討伐朱一貴事件時,士兵因疾病而死之情形。
2.    而於林爽文之亂時,於〈台灣歷史上的疾病與死亡〉中有描述:來討伐之清軍「十病五、六」、留守府城之兵「因水土不服,病者千餘」,而至十一月時則「呈報病故者,殆無虛日。」,顯示了士兵對於台灣環境與疾病的無力抵抗,而這也使乾隆皇帝因顧及軍隊對台灣之不適應,而決定不加派兵到台灣協助平亂。
3.    1853年於艋舺發生之「頂下郊拚」,其發生之遠因也與「疾病」。根據筆者額外搜尋之資料,1738年艋舺之三邑人因北台灣有瘴癘之氣,許多人因瘟疫而死,於是奉祀觀音菩薩香火而建成艋舺龍山寺。其後泉州三邑商人將頂郊行政中心設於此,而後形成頂郊之中心,但由於並無將下郊納入此體系,而使日後隨下郊人數增加而時有衝突,最終於1853年發生了「頂下郊拚」。雖疾病並非是械鬥發生的直接因素,但也為其發生之遠因和背景之一。

由以上得知,疾病可能會
1.影響平定械鬥、民變之情形
2.治理者對於此之處理方式和態度
3.為此發生之背景、遠因。
疾病並非全然直接導致了械鬥和民變,但可能因為它的發生使得官方平定民變的過程中不順利,並進而使治理者改變其處理做法,而後有可能因為台灣的疾病太過猖獗與大陸之氣候環境有所不同、難以適應而減少在台灣的治理人員、軍隊(避免大陸之官員、軍隊單因疾病便傷亡慘重),進而對台灣的治理態度越發消極;而疾病的發生也可能為械鬥、民變的遠因,如頂下交拚是因瘴癘而後建了龍山寺,進而形成頂郊中心而後引起雙方爭奪利益等的衝突。
所以疾病與民變械鬥之關聯確實存在,且可能影響統治者態度與械鬥遠因等。

1 則留言:

  1. 鄭同學您好:
    請問您解釋清治時期台灣島的疾病與械鬥現象有關聯的目的為何?(即為何這是重要的問題?疾病與械鬥有所關聯又如何?)

    回覆刪除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