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可以藉由這些文本,更加認識今日臺灣島民的生活樣態與習慣的來歷。若對這些生活樣態習慣的構成、前因後果,能夠更加熟稔,則將有助在治理施為中,做出較合宜的治理配置。從文本可觀察,臺灣今日的生活型態,在清領時期便有所型塑。
- 例如:經過長期的械鬥,人民隨著械鬥而遷徙,漸漸形成今日臺灣族群聚落的分布情形:如桃竹苗多客家人,台北、雲嘉南多閩南人等等。再者,今日許多的宗親會與影祭祀公業,皆可從整體械鬥前後的影響有所觀察,宗親會凝聚勢力、祭祀公業的廣設等等,都可觀察到今日社會樣態的前身,甚在今日立法者都為這些生活上既有的團體設立專法。以及,從械鬥的興盛到平息,以及疾病災害的預防,廟宇信仰都扮演一定的角色(如:械鬥指揮中心、共同信仰促進和諧、廟宇活動、祈福等),似可看見為何今日在臺灣的廟宇信仰是何等地鑲嵌於人民的生活習慣中。
- 可由長時期的統計資料,認識臺灣氣候對生活的影響。如臺灣的風災水患,多由夏季的颱風與連續性雷雨所致,其影響更是擴及全臺的,而這些因素亦會導致山洪、海水倒灌等災害。由此觀之,臺灣的自然條件幾乎是不變的,進而可藉由統計資料推知災害的成因、時間點、廣度等等。臺灣自然條件與天災,皆深植於臺灣的生活中。
- 綜上所言,臺灣島上的生活樣態,是由不易改變的自然條件,以及長期的社會變遷逐漸建構,而形成今日所見的模樣。這種生活樣態的變動與構成的時間軸是拉很長的,並非可由一時的政策或政權更迭加以改變。以短時期來看,它彷彿是固態的容器,而治理施為是該容器中的液體,隨著不同的政治目的,裝入不同的液體,但最終仍須配合這般固定的容器,而塑造施政者的治理配置。
- 此外,正由於此容器是長時期逐步建構而成,且非短期可一蹴改造,所以我們可以經由認識它的歷史發展,而認識它的建構過程、為何形成、如何形成等緣由,進而釐清容器的樣貌。
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自清領型塑的生活樣態 (05141346 葉宇修)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
-
鄭氏渡海來臺的背景: 鄭成功原先在大陸地區的根據地為一長狹地帶,地形上又屬丘陵,不適合作為軍隊駐紮,再加上鄭成功的軍隊才剛經歷完金陵戰敗,需要先求個安身立命的根據地,為之後的反攻做好準備,所以他們自然而然地注意到了東邊外海的小島—臺灣。而鄭成功會選擇臺灣的原因,筆者認為有...
-
鄭氏為何來及如何在台灣成功的屯墾? 一、 鄭氏為何來台灣屯墾? 鄭成功自從金陵一敗以後,攻勢轉為守勢,自知此逆勢短期無法挽回的鄭成功,必須退到福建、廣東沿海一帶練兵籌餉。不過福建、廣東沿海兩地並非一個安穩的根據地。根據曹永和《鄭氏時代之台灣開墾》一文的推斷,鄭氏軍隊...
-
17 世紀初期時,英國除了嚮往與東方進行貿易外,亦希望出口國內蓬勃發展的紡織品。但因資金及武力的不足,使得英國備受排擠、邊緣。 17 世紀中期時,英國漸漸在東方貿易中展露頭角。 1670 年,已在印尼萬丹立下根基的英國受邀至台灣貿易的信函,開啟英國與鄭氏...
想請教同學認為:長時間的統計資料替觀察台灣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幫助?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