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9日 星期日

英國與鄭氏政權的貿易關係(政1B 05114241 林柏志)


17世紀初期時,英國除了嚮往與東方進行貿易外,亦希望出口國內蓬勃發展的紡織品。但因資金及武力的不足,使得英國備受排擠、邊緣。17世紀中期時,英國漸漸在東方貿易中展露頭角。1670年,已在印尼萬丹立下根基的英國受邀至台灣貿易的信函,開啟英國與鄭氏的自由貿易。

一、英國扮演之角色
筆者認為:英國對於鄭氏政權所扮演之角色為「軍武輸出國」。其原因主要為來自清朝的軍事壓迫。
面對清朝的征戰,鄭氏政權對於「軍需品」是強烈需求的。而鄭氏政權對於軍武的需求,可從1670年鄭經與英國所簽下非正式通商協議中的「經常派駐兩名砲手為國王服務」等協議中得知。另外1673年發生三藩之亂,英國船隻因搭載軍武而受鄭氏的歡迎。也因鄭經西征之需求,1675年鄭英協定:英國應運銷貨品應有槍、鐵等軍事用品。

二、鄭氏扮演之角色
筆者認為:鄭氏對於英國所扮演之角色為「東亞自由貿易的中繼站」。其原因除了英國為與中國自由貿易外,尚有出口英國本土蓬勃發展的紡織品等貨品,以交易日本黃金、白銀以及台灣鹿皮、砂糖。
英國對於中國自由貿易的尋求,可從英方指揮官Ellis Crisp向萬丹英國商館所報告得知,報告提到:「每日指望清庭合議使者到這裡來。如果合議成功,台灣將是很適當的貿易場所。」1676年由於鄭經西征的成功,英國亦在廈門開設商館,預想中國自由貿易的成功。從英國將台灣商館置於廈門商館之管轄的舉動中,可知曉英國方面對於中國自由貿易的可望、追求。
英國欲以英國本土紡織品、台灣貨品換取日本黃金、白銀、銅。英國公司總部執意透過台灣商館,出售英國紡織品。但日本商情所需並非英國紡織品,而是中國絲綢、東南亞香料以及台灣鹿皮等貨品。除了不符日本商情外,荷蘭駐日商館的排擠以及日本禁教等原因,英國與日本間貿易也並不順利。英國公司總部對日本貿易的失敗並不放棄,除了希望透過鄭經對日本的周旋,亦希望以東亞貿易網絡開啟日本貿易。然而英國透過來自萬丹的香料(黑胡椒)等貨品,尚可維持對日的基本貿易。


1 則留言:

  1. 林同學你好,以下針對推文進行回覆:
    在貼文中,你簡單整理了英國與鄭氏的貿易關係中,你所認為的篇章重點。
    由上文,我們可以明白,你並未提及在同時期荷蘭與中國所扮演的角色,而主要是在鄭氏以及英國兩者間進行描述與分析整理,因此我假定你認為鄭氏與英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才是較為重要的。
    試問:何以你認為釐清鄭氏與英國之間的關係是重要的?

    回覆刪除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