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9日 星期日

尼莫組課堂提問

  1. 將高中歷史課本及文本做對照,關於鄭成功面貌之詮釋,差異甚大。何以如此?日本、中國、國民黨及民進黨針對鄭成功的歷史詮釋其用意何在?
  2. 歷史(History)是由(HIS+STORY所構成的),過去、現在、未來所發生的事均是由他方詮釋。台灣島作為被動之角色,我們的歷史始終是被發現、被書寫、被詮釋。要想擺脫統治者之眼去認識台灣,必須先理解我們對於這塊土地之認識是如何被建構的。
  3. 航海時代台灣所扮演的角色,過去與現在的對照。(16世紀與21世紀)
  4. 為何「移動」是台灣的特性,哪國人是不移動的呢?
  5. 國族認同及生存是否有必然關係?


參與討論者: 
蔡歆儀、黃郁葳
顏孟涵、沓沂暄
黃品誠、劉書旋
林姿馨、張雅如
林希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