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為何重商主義會優於農本主義
重商主義產生於15世紀,盛行於16~17世紀,是封建主義解體之後西歐資本原始累積時期的一種經濟理論,強調累積貴金屬貨幣及對外貿易的重要性,把黃金、白銀視為財富的唯一形式,認為國家繁榮與否應視其擁有的貴金屬多寡來決定,國家此時扮演著一個守護者的角色,積極保護國內商人的各種利益;把時間軸拉出來檢視,會發現歐洲文明進展最快速的時期,就是在16、17世紀這時間點,重商主義發展至巔峰,從事遠東海上貿易之國貴金屬貨幣累積一定額度,國庫充裕,經濟發展穩定,各國學者便有餘力從事其學術研究,舉出三個例子來論證,葡萄牙、西班牙文藝復興的黃金時期,科學革命的起點,宗教思想的革新云云,皆是藉由航海技術的突破,大肆的在南亞、東南亞、美洲大陸拓展殖民地,行武力高壓統治,迫使原住民開採當地礦產,並將所得礦產轉至中國、日本進行貿易,換取在歐洲市場有高昂價格的絲綢、瓷器等產品,謀求最大的收益;有了龐大的經濟作為後盾,當代學者們便無後顧之憂,可安穩的沉浸於研究之中,自然而然學術發展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反觀中國,以農本主義為主軸,歷朝歷代皆想以農立國,不注重新穎科技的研發,只謀求衣食上的溫飽,並且又有根深柢固的天朝觀念,認定自己為世界數一數二的強國,卻不知西方器物上的變革早已大大的超前,一旦發生戰爭便會呈現以卵擊石的窘境,只有被逼得走投無路之時,才懂得改變。
反觀中國,以農本主義為主軸,歷朝歷代皆想以農立國,不注重新穎科技的研發,只謀求衣食上的溫飽,並且又有根深柢固的天朝觀念,認定自己為世界數一數二的強國,卻不知西方器物上的變革早已大大的超前,一旦發生戰爭便會呈現以卵擊石的窘境,只有被逼得走投無路之時,才懂得改變。
貳、歸納各國在臺所行之主義及概述
一、重商主義
1.荷蘭
無庸置疑的,荷蘭來台最初目的即是將此地作為貿易的中繼站,作為商船往返中國、日本一個休息地點,但佔領後卻發現台灣自然資源豐富,其一,位居熱帶地區適合甘蔗生長,開墾土地成為蔗田,輸出蔗糖至歐洲;其二,台灣有大量的梅花鹿分布於西部平原,時逢日本戰國時代,鹿皮需求量極大,使得荷蘭大肆的將鹿皮出口至日本換取白銀,便與中國貿易。
2.英國
英國為歐洲較晚崛起的海上霸權,起初與荷蘭合作,共同征伐葡、西貿易據點,後來兩國決裂,彼此爭奪海上霸權;由於英國船艦的武力不敵荷蘭,欲與中、日貿易又屢屢碰壁,以致虧損極大,收支勉強持平,直到鄭成功趕走荷蘭,英國東印度公司嗅到了一線商機,始與鄭氏政權接觸,希望藉由鄭氏將英國織品輸入中國、日本,但時逢日本銀礦短少,日本政府限制銀的出口,導致英國不能如期換得銀元與中國貿易;又多次與清廷政府協開放議港口自由貿易,結果皆不盡理想,我認為英國東印度公司提供鄭氏政權武器,是為影響其談判失敗的遠因。英國來臺之目的無非是受重商主義的影響,想藉由台灣地利之便,與中國、日本貿易,但明顯地,其貿易商品並非當時中、日兩國市場所需,以致一直無法打入兩國市場。
二、農本主義
1.鄭氏集團
最初鄭氏集團遷徙來台,其因為金陵之役兵敗於南京,鄭成功被迫退守回澳門一帶,眼看福建山多平原少,地利不脊,耕作不力,因而聽取何斌的建議,渡海攻取台灣,以謀求長久抗清之根據地;入台後,軍員眾多,糧餉短缺,大陸接濟的糧船又遲遲不來,因而下令駐軍實施屯墾,使得大量土地得以開發,據文獻提及,此政策乃是受到中國農本思想所影響。後世許多臺人皆讚揚鄭氏對台開發之貢獻,但其政策不過是為了完成其反攻大陸的大業,開發之目的不是為了促進發展,而是為了解決當前的問題。
關鍵字:重商主義、農本主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