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9日 星期日

鄭氏對臺灣開墾的影響

鄭氏渡海來臺的背景:

鄭成功原先在大陸地區的根據地為一長狹地帶,地形上又屬丘陵,不適合作為軍隊駐紮,再加上鄭成功的軍隊才剛經歷完金陵戰敗,需要先求個安身立命的根據地,為之後的反攻做好準備,所以他們自然而然地注意到了東邊外海的小島—臺灣。而鄭成功會選擇臺灣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一是鄭氏家族與臺灣的淵源深厚,自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在從事海盜時期,就已經將臺灣作為其海商事業的一個重要據點;二是在經過荷蘭人的開墾過後,臺灣地區已有基礎的發展,而其高壓的統治也使來自大陸的移民有所厭惡,就兩方的實力來說,鄭氏是優於荷蘭的;三,在大航海時代後,歐洲位於大西洋沿岸的的國家紛紛來到東亞貿易,而臺灣島也在這波貿易浪潮佔有一席之地,如果能利用此一優勢,與列強發展貿易,必定能替反清大業帶來不少幫助。綜合以上觀點,筆者認為鄭成功選擇臺灣作為其根據地,不是一個偶然的決定,而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屯墾之前的準備:

戰爭時期,軍隊後勤補給十分的重要,尤其是糧食。鄭成功原本在大陸所佔有的地區大多都是丘陵地形,山多平原少,不適合農耕,無法養活他的軍隊。所以當他來到臺灣後,首先要解決的即是糧食不足的問題。臺灣在經過荷治時期的開墾,雖已開闢,但其開墾範圍大多還只侷限在現今臺南一帶,如要長期供應大軍,仍稍嫌不足。而要進行開墾前,必須先安撫原先在這座島上生活的住民,而當時臺灣人數最多者,即是土著,所以當鄭氏登陸不久,就親自巡視各社,以收攬人心。當局勢穩定之後,下一步就是調查土地使用的情況,一方面可以作為徵稅的工具,另一方面可以當做往後治理的參考。筆者認為鄭氏在開墾時有一項政策十分的重要,那就是明令官兵在耕作時不能混圈土民及百姓現耕之地,此舉可以既可以有效安撫原本住民的不安全感,避免其作亂;另一方面又可以使糧食的生產量增加,使賦稅不會發生太大的問題,總觀鄭氏三代在臺灣的發展,並無發生太大的叛亂,也與此有極大的關聯。

屯墾政策:

鄭氏的屯墾政策其中心原則即是「寓兵於農」。此項作為的好處是不需擔心勞動力不足與軍隊安置的問題。除了士兵之外,將士的眷屬和從大陸流亡的移民與罪犯亦增加了不少勞動力。前者是將家眷做為人質,避免將領叛逃,後者是因清廷為凍結鄭氏的資源與兵源,頒布遷界令,引起東南沿海民眾不小的混亂,流亡者眾,而兩者都替臺灣的開墾有不小的幫助。雖然鄭氏是採取寓兵於農,但其想法仍是要匡復明室,所以自然而然也沒有荒廢士兵作戰的本業。而在鄭氏統治末期,因清廷方面對臺灣的壓力劇增,抽丁作戰的結果即是造成勞動力受影響,開墾工作也日益衰退。

總結:

雖然鄭氏在臺灣不過二十一年的時間,但對臺灣的開發卻有極大的影響,一方面驅逐了在臺灣進行貿易的荷蘭人,使漢人逐漸成為社會的主體;另一方面寓兵於農,使臺灣從海上貿易轉運站逐漸變成了以農業為主的社會。這兩項作為皆為臺灣後來的開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開墾、安撫住民、寓兵於農

2 則留言:

  1. 邱同學您好,

    在您的書寫當中,清楚列出了文本中所詳述之鄭氏事蹟。然而,筆者試問,在此篇文章中,你所欲回答的問題為何?請明確說明之。

    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在此文中的第一段欲回答的是「為什麼鄭成功必須跨海佔領臺灣?」,而二三段是回答「為什麼必須進行什麼樣的屯墾?」與「從中可歸納出哪些治理的必要步驟及其緣由?」

      刪除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