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如果我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老闆(政一A 05114140 彭暐勛)

壹、為何討論英國

        東亞的市場是在大航海時代人們競相搶食的大餅,而英國為何能超越、取代荷蘭,成為領導東亞貿易的主要力量,與英國政府的支持和對殖民地的治理策略有很大的關聯。
十六世紀末英國即和爭取獨立的荷蘭人合作向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展開激烈的競爭,並於一六零零年成立英國東印度公司參加國際商戰,但由於資本以及武裝力量都不如荷蘭東印度公司,香料貿易一直走荷蘭人的走過的舊路,且在之後幾年的貿易行動屢屢遭遇虧損,使英國不得不把經營重點移向印度、波斯等方面。英國在一六五一年制定了航海條例,其後歷經了三次荷英戰爭,英國打敗荷蘭,取代了荷蘭的海上霸權,進而影響了英國在東亞擴張的企圖。

貳、如果英國我是東印度公司的老闆
根據曹永和的《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英國在十七世紀初期,在東亞的貿易連年遭遇虧損,後來將經營重點轉移到印度、波斯方面才漸漸改善,最後,萬丹成為英國在東南亞方面的重要基地。(p248.249)
在一六七零年,英國為了嘗試打開對日貿易的通路,而選擇與鄭經合作,提供其軍事力量以換取對日貿易的機會。在一六七三年,發生三藩之亂,隔年鄭經反攻大陸,英國商館認為這是對鄭氏傾銷軍火的大好機會,但英國董事會執意透過台灣商館推銷英國毛料,但政策不符實際商情,其他商品又和鄭氏本來的東亞貿易抵觸,故英國商館的貿易未能進一步發展。(p249-255)


所以如果我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老闆,選址是我的第一要務,我可能會以印度為據點,往菲律賓、台灣、印尼等擴張都較有優勢,因為印度有棉花、茶葉等高競爭力作物,而且地理位置上也靠近中國,能使之後的貿易之路更加通順,如果占領了印度,往台灣、菲律賓擴張的難度也會大大降低。

        第二,要慎選貿易與合作對象,當時台灣有鄭氏政權主持,與其合作也是一種選擇,但中國與日本這兩個主要貿易對象所需要的產品是鹿皮、稻米、蔗糖以及轉口中國的絲綢,若與鄭氏合作,商品會有極高的同質性,且日本對英國的毛織品接受度並不高,沒辦法獲取最大的利益。綜上所述,我會選擇與中國合作,爭取在其沿海設立商館或貿易據點,向中國傾銷棉花跟茶葉,進而想辦法進軍日本市場,而在東南亞獲得的香料和砂糖可以運回歐洲販賣。




關鍵詞:英國東印度公司、鄭氏、貿易、治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