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

政治學系何以必須修習臺灣政治史?

  1. 若歷史是基於權力的需求而被創造出來的記憶,我們必然要反歷史、反記憶,才能反權力。過去發生的人事時地已成過去,但歷史學家能藉由史料說話,重塑時代;歷史是由歷史學家對史料的解釋而形成的。然而,歷史解釋是如何形成力,此形成的背後有多少權關係才是政治學系學生應看重的目標。
  2. 政治學研究歷史應當意識到結構的存在,揭開權力如何作用於歷史記憶的這層面紗;我們要做的不只是去看過去台灣發生了什麼事,更應當關心究竟是什麼因素讓這些事情變成台灣的歷史,進而成為我們共同的記憶。權力選擇遮蓋了什麼又突顯了什麼,事實上,權力的作用無處不在,從紀念堂到路名皆是權力作用下的遺跡。反歷史、反記憶,我們才能真的進入知識領域,而非一直在權力作用下的記憶裡打轉。如果不了解這些因素、不了解權力如何塑造、創造出這些記憶,我們將無法真正得知一些什麼。
  3. 探究歷史必須要與當下建立連結才有意義。歷史的任務是透過歷史脈絡解釋現狀何以產生,而非以現狀框定過去、解釋過去。閱讀文本的過程,我們應一步步分析何為歷史事實何為歷史解釋何為建構」、 誰在建構建構付出的努力為何」、 又是誰活在建構之中」。對過去的無知,將無法辨識當下。
  4. 期盼藉由本篇文章引起大家討論對於政治學探究歷史的目的及重要性,論歷史如何與現況做連結。政治學並非空想的哲學,其任何理論應是建基於過往人類不斷實驗的基礎上之產物(無論是思想上或實際行動上的變革)。我們必須理解過去怎麼來,才能解釋現況何以如此。若政治學是在地的學科,那麼政治系學生必然需認識台灣史。
  5. 舉例說明之試想為何人們會理所當然地認為人權」、「民主」、「自由」皆是不證自明的褒義詞,這些概念是如何推論的推論的依據為何 事實上,我們都有形無形中都繼承了許多「觀念遺產」,這些遺產的背後正是我們需要謹慎看待的。無止盡地反歷史、反記憶,才有可能在知識領域上獲得自由的空間;反歷史便是要你了解自己怎麼想,為何會這樣想 在探索知識的旅途中,我們始終不能忘記反抗,否則我們就只是結構下的機器人,終將無所適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