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台灣歷史?
- 歷史,是一地隨時間性流動而所變化之歷程,因此只要該地仍存在,時間持續消逝,則歷史便永無中斷。台灣歷史,故其名必與台灣相關,台灣土地本身的改變,包含其土地資源運用方式、土地統治權之更迭,以及運用該地之人物等,均屬台灣歷史範疇之內。
台灣島史與台灣特性
- 曹永和學者提出台灣島史之研究史學方式,其核心精神在於以台灣島為中心,由各時間點的背景下延伸,因台灣島本身於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由客觀中立的視角分析土地及生活在其中人們之變化。
- 台灣特性之研究則為後期學者如陳能治等,受法國學者布勞岱之「法蘭西特性」啟發因而提倡,該法國學者認為研究歷史除了空間、歷史等,地理物理因素外,所必須考量的為抽象的多樣性政治、文化、社會因素,一國之中可能根據不同區域群體有著不同的獨特性因而使其多樣。
- 筆者認為,無論上述何者都旨在強調「人與地之牽引作用」,以台灣島史觀點而言,其所欲傳達為——人類因物質需求產生對台灣土地之渴望,受之牽引,趨之若鶩。而後者,強調台灣特性研究之學者,則發現了生活於台灣土地上之人民——主動且熱烈牽繫與特定政權之連結,因而產生此概念。
- 筆者認同台灣特性之概念存在,根據「環中國海域交流史上的臺灣和日本」之篇章閱讀,以台灣島史觀之,其很少或幾乎沒有討論,當外來者失去了當初被牽引前往土地的誘因後,被遺留者在台灣島上所進行的改變,甚至於其本身對於牽引外來人士所可能具備的誘因。在缺乏政治文化因素的探討下,不僅將使台灣歷史研究顯得「被動」而不具有生機,並且排除了經濟效益、戰略地位等物理誘因以外的可能,而正是這樣的可能牽動了台灣歷史的演進。舉例而言,美國最初之建立為英國人躲避宗教迫害,在其逐漸茁壯後,因其文化相近之緣故,在國際間英國對於美國之政策較他國相對寬容,進而牽動其歷史;而我國在日本撤離殖民統治後,對於國民政府以母國相迎之現象亦有與此異曲同工之妙。缺少台灣特性之台灣史研究,勢必在研究面向上狹隘而有缺漏,因而以台灣特性之概念,將政治社會文化因素一併納入研究範圍、使其完整,確有其必要。
- 然而,若台灣特性之概念存在為真,則筆者以為其就是間接透露出——欲以台灣特性概念進行歷史研究之不可行。在台灣特性的概念下,台灣之土地因各地族群、區域、風土民情之不同,其所呈現的文化為多樣性,因此無論研究者為何,其必然屬於某個區域群體,因而繼承其特性,其所看待與分析的方式角度便已含有其本身區域之價值無法中立客觀,即便在其認為已客觀的狀況下,仍不可能完全的中立,更可能被套入政治意識之窠臼而難以區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