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

誰是台灣人?-權力作用下的偽命題

  1. 曹永河先生以台灣島為關切主體,並將解釋歷史的權力從當權者取回,建立台灣島史觀。史觀的重新創立無疑是史學上的壯舉,然而史學的改觀與現在台灣住民普遍的用詞卻背道而馳。
  2. 誰是台灣人:當我們試圖以某個單一意志狀態來理解台灣人的國族認同與意識型態,並宣稱「我們台灣人」,其不可不慎。葛兆光強調中國的複數性」,亦即在歷史上中國從不是一個單一意志的行為者。例如,即使部分歷史學家以民族主義史觀回溯鴉片戰爭覺得義憤填膺,但那終究是北京朝廷的視角;廣州商人與洋人做貿易依然甚歡。概念放回台灣亦同,我們必須時刻謹慎地看待,我們口中所稱的台灣人」其背後預設的某種後設主體性。當我們試圖以單一意志解釋台灣人的想法、表述「我們台灣人都認為......」,無疑都掉入了當權者的陷阱,因抹滅共同體人們思想上的差異,並將其統一化,正是鞏固政權最便利之方法。
  3. 我們應試圖探討「擁有」台灣的意識表現出台灣人的何種心態,這種心態從何而來該意識如何被建構?若認同感是當權者為鞏固權力而創的人為製品,那麼「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應當不存在,台灣人作為虛假的名詞,根本無法宣稱擁有台灣。
  4. 作為非原住民卻又不認同中國人身份的台灣住民,在解職運動的層層探討下,應如何找到專屬台灣文化身分認同的系譜,探尋該身份認同的目的及意義為何。在譜出國族認同感的同時,權力又扮演何種角色?過去日治時期那種對抗殖民政府所塑造出台灣人」的概念,與現今台灣人欲與中國做出區隔的台灣人概念又有何異?觀察台灣住民對於台灣人意志上的流變,正是能探討權力如何作用於國族認同感及國民意志的著力點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