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三個文本剛好是闡述三個影響台灣的重大因素,分別為災害、械鬥與疾病。而我將分別對這三項因素做討論
- 災害之所以會形成主要和台灣的地型與氣候有很大的關係,台灣的降雨多有大量集中於同一個季節的趨勢,在加上台灣坡度急、河道短以及含沙量大,在雨量大量集中的情況下,都易釀成嚴重的水災以及土石流。另外,從荷治時期 以來,我們都可以看到他們想要治理台灣的目的都是想要短期內產生大量糧食補足不夠的糧食,並且也沒有打算長期治理台灣,因此多採用粗放的方式,將一塊土地利用殆盡,沒有生產價值後,就再換成下一片土地。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台灣過度開墾樹林,再加上前面所提到的氣候地形問題,台灣的災害在自然因素與人為失當的互相影響下來越來越嚴重就是當時無法控制的情況。
- 械鬥的部分,根據史料統計,清領時期台灣有大量械鬥。或許看起來大量的械鬥是相當暴力以及不理性的行為,但考慮到當時的社會情況,其實械鬥或許是當下人民認為唯一能捍衛自己權益的方式。另外因為地力的不足,人民必須不斷的找尋新土地,當兩方人馬欲搶奪同一塊土地時衝突必定會隨之發生,而當時的班兵制度,為輪替來台的方式,這樣輪替的方式,讓他們對於台灣並無什麼歸屬感,甚至加入了械鬥去掠奪利益,而當時的政府也並無心處理這樣的問題,就算人民上告政府,政府也是將卷宗擺放一旁,並無打算處理,除非演變成重大民變,不然政府並不會干涉,而政府制定的連庄與總理制度,也因為官員的懶散與收賄,變成虛有其表的政策,無太大牽制力,久而久之人民,認為藉由正當管道無法爭取權益的時候,選擇以自己的拳腳捍衛自身利益,自然而然也就變成他們的第一選擇了。
- 疾病,清領時期疾病大量肆虐台灣,尤其是瘧疾,不管是台灣當地居民,或者是來台漢人與官兵都免不了受疾病之苦,雖然清朝有因如此設立了官醫局和官藥局等等,但其主要目的不是探討如何防治疫情,而只是救濟無法就醫的窮人家,因此當時的疾病並沒有被控制下來,一直到日治時期才有控制下來,或許我們不能因此去判定說清朝完全無想解決台灣疾病肆虐的問題,但我們可以確認的是,清朝選擇了治標但不是治本的方式處理台灣疾病問題效果絕對是有限的。
-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不管是荷治時期、鄭氏時期或者是清領時期等等,台灣對於他們的意義,都是糧食生產方面,或者是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他們是因為需要台灣的這些資源,因而"需要"治理台灣,因此,政策當然是希望以最少的人力成本,製造最大的利潤,而當時不管是械鬥或疾病,如果要真的做到根治的處理,其成本耗費之大,可想而知,政府選擇對於這些狀況做"控制"而不是根治,是積於他們治台的目的、想獲取的利益與成本考量所做出的選擇與政策。
張同學妳好:
回覆刪除針對您文章中「除非演變成重大民變,不然政府並不會干涉」,這一段的論述,冒昧的請問一下有無史料可以證明?就我對文獻的了解,地方官吏應該是怕過度干涉械鬥後,進而使械鬥轉變成民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