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國東印度公司與台灣鄭氏政權〉一文中,歐洲人(亦即文中所提之荷蘭、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國人)來到東亞是為了貿易已是文中所設之前提,以下也以此前提來作探討:
1.
位置
17世紀台灣之所以以一個重要位置躍上國際舞台,主要原因是歐洲人對於東亞貿易的前線基地需求,台灣位於中國大陸、日本、東南亞以及菲律賓的中間區域,可說在亞洲市場的正中央。同一時間亞洲最大市場的明廷和在旁的日本又是處於海禁和鎖國之時,欲與明廷和日本協商貿易,台灣便成了最佳位置。先一步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已經在澳門等地立穩腳步,對於台灣便沒有太大興趣,一直到荷蘭人占據台灣後,西班牙人有了荷蘭的威脅才加以在台北登陸建設,而在明廷海禁、日本鎖國後,西班牙便致力於印尼的控制,將台灣的防守放於後順位了。後來的英國,據文中所述,在1913年在日本起始的貿易經營不善而失敗,東南亞各地又因資金和武裝力量不及荷蘭而一路虧損,經營重點只得轉移到印度、波斯一帶,萬丹成為東南亞的重要基地,而在1950到1960年代,英荷戰爭英國逐漸佔據優勢,便可以試圖重開東南亞貿易,此時受到了鄭氏政權的來函信,便接受鄭氏邀請與台灣政權建立貿易關係,並且試圖重開日本貿易,以及如果鄭氏重回大陸,更可以試圖開啟大陸貿易(從三藩之亂之時鄭軍攻下廈門後,英國隨之在廈門建立商館行為,可以看出英國有其意圖與大陸行貿易往來)
換言之,歐洲人看到的並不是台灣本身的利益,而是戰略位置,也就是作為東南亞往中國和日本市場的中繼站。也就是說,如果有更接近這兩個市場的位置,或許台灣便不再重要。
換回近代的台灣,在2005年之前,高雄港都是吞吐量前六名的港口,可以想見台灣為外商商品聚集地,而在2014年,高雄吞吐量已經是世界第13,而在前幾名如上海、深圳、寧波舟山、青島等等港口,都是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儘管吞吐量之餘貿易只是參考,但是也可以略為看出貿易基地轉移的現象。
17世紀台灣之所以以一個重要位置躍上國際舞台,主要原因是歐洲人對於東亞貿易的前線基地需求,台灣位於中國大陸、日本、東南亞以及菲律賓的中間區域,可說在亞洲市場的正中央。同一時間亞洲最大市場的明廷和在旁的日本又是處於海禁和鎖國之時,欲與明廷和日本協商貿易,台灣便成了最佳位置。先一步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已經在澳門等地立穩腳步,對於台灣便沒有太大興趣,一直到荷蘭人占據台灣後,西班牙人有了荷蘭的威脅才加以在台北登陸建設,而在明廷海禁、日本鎖國後,西班牙便致力於印尼的控制,將台灣的防守放於後順位了。後來的英國,據文中所述,在1913年在日本起始的貿易經營不善而失敗,東南亞各地又因資金和武裝力量不及荷蘭而一路虧損,經營重點只得轉移到印度、波斯一帶,萬丹成為東南亞的重要基地,而在1950到1960年代,英荷戰爭英國逐漸佔據優勢,便可以試圖重開東南亞貿易,此時受到了鄭氏政權的來函信,便接受鄭氏邀請與台灣政權建立貿易關係,並且試圖重開日本貿易,以及如果鄭氏重回大陸,更可以試圖開啟大陸貿易(從三藩之亂之時鄭軍攻下廈門後,英國隨之在廈門建立商館行為,可以看出英國有其意圖與大陸行貿易往來)
換言之,歐洲人看到的並不是台灣本身的利益,而是戰略位置,也就是作為東南亞往中國和日本市場的中繼站。也就是說,如果有更接近這兩個市場的位置,或許台灣便不再重要。
換回近代的台灣,在2005年之前,高雄港都是吞吐量前六名的港口,可以想見台灣為外商商品聚集地,而在2014年,高雄吞吐量已經是世界第13,而在前幾名如上海、深圳、寧波舟山、青島等等港口,都是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儘管吞吐量之餘貿易只是參考,但是也可以略為看出貿易基地轉移的現象。
2.
生存
在史前之後,台灣歷經了荷治、鄭氏、清朝、日本和現今民國多個統治政府,但台灣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一直都沒有改變:位置。荷蘭人看到的是貿易據點,以台灣做為跳板往明廷和日本進發;鄭氏為了尋找一個靠近中國大陸又有足夠空間的根據地而來到台灣,而與之合作的英國也是看到了通往日本和中國大陸的可能性;清朝在擊敗鄭氏王朝後一度想要放棄台灣,但在施琅的《恭陳台灣棄留書》點出了台灣對於東南沿海的屏障作用;日本為了前往東南亞而取下台灣,在二次大戰前和期間,台灣也正式成為了日本南進政策的重要據點;民國之後美國之所以會協防台灣,也是因為台灣聚於第一島鏈正中央。然而現今中國大陸不再封鎖,日本也不再鎖國的情況下,台灣地理位置的優勢已經漸漸被刷淡,亦即台灣被迫由過去的被動接受外國的據點佔據,首次需要主動掌握國際需求,以避免再次成為其他國家的附屬品。
在史前之後,台灣歷經了荷治、鄭氏、清朝、日本和現今民國多個統治政府,但台灣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一直都沒有改變:位置。荷蘭人看到的是貿易據點,以台灣做為跳板往明廷和日本進發;鄭氏為了尋找一個靠近中國大陸又有足夠空間的根據地而來到台灣,而與之合作的英國也是看到了通往日本和中國大陸的可能性;清朝在擊敗鄭氏王朝後一度想要放棄台灣,但在施琅的《恭陳台灣棄留書》點出了台灣對於東南沿海的屏障作用;日本為了前往東南亞而取下台灣,在二次大戰前和期間,台灣也正式成為了日本南進政策的重要據點;民國之後美國之所以會協防台灣,也是因為台灣聚於第一島鏈正中央。然而現今中國大陸不再封鎖,日本也不再鎖國的情況下,台灣地理位置的優勢已經漸漸被刷淡,亦即台灣被迫由過去的被動接受外國的據點佔據,首次需要主動掌握國際需求,以避免再次成為其他國家的附屬品。
3.
凝聚與認同
在這個如何主動掌握的議題上,便是台灣人民想要避免再次成為其他國家的附屬品的前提下所考量的議題,但是先要探討的便是台灣人民是哪些人?
台灣人民這個詞代表著是一種國族認同,國族認同是一種目的在於凝聚人們的手段,而凝聚的目的在於生存,實行更多個人或小團體無法完成的事物或是提升不被侵害的可能。而既然它是一種為了凝聚的手段,台灣人民便不是一個固有之群體,而是一種在一群人共同認可之後才存在的東西,換句話說,在台灣人民想要避免再次成為其他國家的附屬品這個前提所指稱的台灣人民,便是生活在台灣或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且不想要再次成為其他國家的附屬品的這群人。
另一方面,如果認同是凝聚的一種手段為真,那是否也有認同以外凝聚的手段呢?
關鍵字: 位置、重要性 、凝聚與
在這個如何主動掌握的議題上,便是台灣人民想要避免再次成為其他國家的附屬品的前提下所考量的議題,但是先要探討的便是台灣人民是哪些人?
台灣人民這個詞代表著是一種國族認同,國族認同是一種目的在於凝聚人們的手段,而凝聚的目的在於生存,實行更多個人或小團體無法完成的事物或是提升不被侵害的可能。而既然它是一種為了凝聚的手段,台灣人民便不是一個固有之群體,而是一種在一群人共同認可之後才存在的東西,換句話說,在台灣人民想要避免再次成為其他國家的附屬品這個前提所指稱的台灣人民,便是生活在台灣或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且不想要再次成為其他國家的附屬品的這群人。
另一方面,如果認同是凝聚的一種手段為真,那是否也有認同以外凝聚的手段呢?
關鍵字: 位置、重要性 、凝聚與
黃同學好:
回覆刪除您的文章數度強調「主動掌握」、「避免成為附屬品」,請問您所宣稱的「主動掌握」重要性為何?
主動掌握是個真實的狀態,還是您對於感知到相對被動狀態的不安?人的處境、國家的處境,是否曾有事例符合您所宣稱的「主動掌握」之狀態?
凝聚國族認同為何有益於生存?亦須詳細論述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