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

本系學生應如何認識歷史?如何認識台灣史?(02114115吳宜家)

  1. 曹永和先生受法國年鑑學派影響,在台灣史研究中主張:摒棄以國家與統治者之視角為出發的歷史研究,代之以涵蓋各種生活層次的地區整體史。由此,台灣史的研究可以不侷限於國族認同的教育,而成為本地與世界相互認識的立足點。
  2. 但是於《環中國海域交流史上的臺灣和日本》一文中,對於如何解釋:台灣島在不同時期所具有的不同角色,必不能忽略地區受到當世政體牽引的影響。
  3. 是故以政治學研究為出發的台灣史教育可以與國族無關,但在解釋社會、經濟、常民生活的遷移與變化時,不能不做政治性的分析,否則僅可為一種歷史學或者考古學的研究旨趣。
  4. 對於如何認識歷史、如何認識台灣史?曹永和所給出的答案對應著一個必須消弭政治掛帥的史學教育的時代。但對於本系學生在閱讀本週三篇指定讀物時,應該時刻探問的是:自己又如何解答這個問題?因為所有的歷史皆非自然形成,而是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情境之下,所給出的特定詮釋。身處當代的研究者如何看待這個詮釋?它對誰產生作用、又如何作用?與政治學的關聯為何?才是政治學研究所應琢磨之處。


*關鍵字:歷史、台灣史、政治學、政治分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