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

日治三報告大綱——殖民地追求民主化

題目:日治時期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殖民地追求民主化

前言:

  1915年西來庵事件的結束象徵台灣武裝抗日行動終止,1921年起至1934年的十五次議會設置請願則被視為另一形式和平的穩健型抗日運動,於此期間該運動的組成由一開始支持人數的迅速成長,在受到日本的打壓、駁回,且進一步要求目的釐清之下,請願者之間的分歧亦逐漸展露,最後分崩離析。
  我是日本人卻不是平等的日本人,我是台灣人卻又不是統治台灣的台灣人。
  面對著「既是日人又是台人,既非日人又非台人」如此矛盾的窘況,選擇揚升「民族地位」抑或「國民地位」便是造就請願組成的根本分歧,由此本組將以請願台灣人的視角以及日本統治者的視角來分析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意義。


一、請願運動提倡者如何看待設置台灣議會請願運動

二、日本對於設置台灣議會請願運動的定位

結語——太過入戲的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者  
  1. 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為1920年代吸收新知識的台灣留學生,所帶來近代化文明啟發後的結果。近代化文明的結果,為日本帶來了戰爭的勝利,也為台灣帶來了醫療、衛生以及便利,因為一切體驗到的「好」都來自於文明,於是台人理所當然、心甘情願改易風俗順著文明的潮流,符合世界文明所帶來的趨勢。
  2. 他們所設想的文明,是一個容許差異、相互包容、予以自治等,對於文明代表——歐美列強殖民政策學誤解的結果,在其所往來的日本人同樣誤解的殖民統治觀錯誤的鼓勵下蓬勃發展,無論是主張仿效歐美的基督徒,或是反對歐美具有俠義氣質的亞洲主義者,只要與其主張有了呼應,對請願運動的倡議者而言,便是作為贊成和支持其主張。
  3. 然而不管日本何種派系對於議會設置支持,其最根本的主張皆來自於與歐美文明代表所比較之後的結果(順應潮流躋身列強、消除差異對抗歐美),然而對於殖民政策學的誤解始終無法改變殖民者對於殖民地的固有看法,這是一種近乎反射的意識——殖民地對於母國而言就是不同的、註定被利用的。在文明風潮浩浩蕩蕩的鼓吹下,台人對於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堅持與日人支持的理由,顯示了過於信服文明的結果,可他們卻忽略了將之玩弄於股掌間的統治方,一面舉著文明的旗幟卻並非事事依著文明走,不以武力抗爭選擇相信文明的結果終究導致了這項請願運動的失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