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0日 星期日

初衷與視角的延伸—論不同風格繪圖的目的

壹、教化目的與實際情形

  1. 為穩固殖民地的統治,廣推教育是使殖民地人民對日本由衷產生服從與認同情感的方式,然在《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中,筆者卻認為,在日本據台50年間,同樣以「教化」目的推行的5 版教材,插畫是由「寫實」逐漸過渡到以「規範」為主,也就是說能從插畫中發掘統治者的明確方針。
  2. 若筆者之言是正確的,如果說為了將台灣人導向日本當局所希望的道路而形塑了認同的產生,那後來卻只為統治者希望的方向繪製圖畫,而忽略了一開始預設的認同前提,又能如何能達到教化的手段?這點就相互矛盾了。

貳、文中分析

  1. 以第二期與第三期的圖片為例,筆者認為面向太陽的圖片,從前期可明顯從服飾辨認出為台灣人的角色,轉變為帶有內地風的日本服飾,認為這樣的轉變,就是寫實過渡到以統治目的為主的插畫風格。
  2. 然而,筆者認為類似的插畫能夠將自我情感帶入角色,日本統治台灣所使用寫實的圖畫,為了是增加台灣人民的認同以利日本資訊的傳達並教化;而在後來筆者認為偏離寫實,則是以「目的」為其解釋。因此這不免就要探究,日本政府作畫的初衷真的改變了嗎?
  3. 在最初透過不同服飾區分出台灣人與日本人的角色,而後在內地延長主義與皇民化的推行下,插圖改以日式為主,一開始插畫目的就是為了讓人產生認同,然而筆者確定了這項主張,而後卻對日式圖片的解釋否決掉為認同而寫實的立場,認為這是使民族界線淡化的統治手段,然而筆者在前期也曾提及,在區分出台灣人與日本人後,日本人的角色是給予台灣人一個進步的象徵,是值得學習的,那麼往後日式為主的插圖,應是以相同概念作出一個「讓台灣人學習」的目標,而非是混淆民族界線的目的吧。
  4. 因此推論,日本統治前期以寫實塑造的認同與學習方向,在往後依然是以相同的主張繪製插畫,只是一開始繪入寫實台灣人民與日本人,是為使學子以第三人視角觀看彼此互動,而後將自身角色投射入畫中人物,以達到學習的目的;後期皆以日本服飾繪製的插圖,則是讓觀看者用第一人稱的視角看待「要學習的對象」,由此一來,便可維持寫實,只不過將寫實的層次直接擴大到現實之中,原本塑造希望學習的對象也從插畫的內部擴增,也就是與最初在認同的條件下達成學習的目的,依然是沒有違背的。

關鍵字:認同、統治目的、學習、觀看視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