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

日本對中國矛盾的態度(政一A 05114155 陳宜民)

一、分歧的政策態度

  日本於1894年甲午戰爭擊敗中國後,根據隔年簽訂馬關條約的內容得以領有台灣,因為是日本初次擁有一塊殖民地,對於殖民地的統治方式,除了參照以往北海道的同化政策,再者就是參考歐美各國的殖民經驗,而這也在國內造成兩股分歧的統治理論。
  依據〈台灣領有〉一文的敘述,日本對於統治方式躊躇不定,除了成本考量外,再者便是文化與種族的考量因素。相對於歐美國家,殖民地人種通常與本國內地相差甚遠,文化差異也大,對於這些完全不同的族群,自然可不將其當成本國人民看待;然台灣對於日本而言,既是從中國得來的領土,地理位置與日本非常接近,人種也相仿,而文化方面,日本文化來自於中華文化的承繼,因此差異並不大,因此對於台灣的統治方針,似乎無法直接援引外國的殖民方式。
  由上述可發現,文化在政策評估上佔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既然會將此納入考量,那日本對於中國文化的態度為何呢?

二、崇尚的觀點

  德富蘇峰曾指出:「日本對於中國,得以誇耀的東西什麼都沒有,用什麼跟中國比,日本都難以取勝。」(〈臺灣領有〉P.91)這種具有強烈自卑感的說法,似乎便可證明,由於長期以來受到中國文化的薰陶,相較之下日本對於自身文化便會有「低人一等」的想法,這也影響日後實施統治時,認為自己沒有比台灣人還要高尚,既然會產生這種自卑的心態,便可理解日本人潛意識中,還是認為中國文化是優於日本文化的,從此處便可歸納出,日本是崇尚中國文化的。

三、鄙視的觀點

  然而,在明治維新以來一貫的西化政策下,放棄了原本自中國承繼而來的種種思想與制度,轉而採用西洋的方式以鞏固國家權力。在台灣的制度考量上,也深怕無道的統治方式會造成歐美強國的抨擊與介入,文中提及,日本外交的最大課題,就是要脫離不知何時將被殖民的「東洋野蠻國家」形象(〈臺灣領有〉P.74),為了避免陷入如同其他東亞國家被掠奪的情形,而極力塑造西化後的「文明」形象,與中國落後、不文明的文化做出切割。因此可知,日本對於中國文化是鄙視的,這也與上述的論證矛盾。

  由殖民地的統治評估上看出文化上的自卑感,明顯可知中國文明對於日本而言,是一個高階的存在,進而默默抱持著崇敬態度;而在國家政策的方針上,卻又刻意排斥中國的傳統思維,甚至不願與其同流合汙,這些思考在心態上相矛盾。那麼,日本對於中國的態度,應是崇敬或是鄙視,依舊不得而知。


關鍵詞:政策、文化、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