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

如果滿足生理需求可以是日本人的統治手段,為何滿足自治需求卻不能是日本的統治手段之一?(05114108 鄭竹佑)

1.「異身同體」之夢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儘管在1920年代歷經了不少波折,最終還是失敗收場──但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失敗並不代表日本的官方和民間是從一而終的反對。有反對與支持,支持之中又有不同的主張。而於上周的文本中有提到了後藤新平的所謂「生理的圓滿」,認為這是作為國家保護人民之目的,將此種「人民的幸福」作為一種治理手段。而根據馬斯洛的需求階級理論,最基本的需求便是「生理需求」──在此筆者選擇馬斯洛理論,因為筆者亦認為「需求的滿足」是一層往上一層追求的關係,而且需求不會只滿足一層便停滯,先滿足了A,接下來就會再去追求B;「生理」滿足了,再來是「安全」;「安全」滿足了,再來是「愛與歸屬」。筆者的問題為:既然日本將「生理的需求」(在此筆者解讀為生理需求)視為一種治理人民的「手段」,而人民的「需求」是會不斷追求的,那麼為何總督府不將「設置台灣議會」也視為一種「手段」──一種可以既「滿足」殖民地人民需求又能穩定自身統治的「手段」,而要拒絕造成「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數次活動而平添自身的困擾?
2.以筆者來看,縱使日本擁有所謂的「同化論」,認為台灣如日本一般「同文同種」。但對於台灣,還是(1)「心存芥蒂」──心中認為無法將台灣視為和日本平等。 (2)也擔憂台灣會欲脫離日本、追求獨立,因此拒絕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第一項原因「心存芥蒂」,以〈異身同體之夢〉一文之其中一段為例。犬養毅雖然看似支持林獻堂,但之後並未認真檢討台灣統治之問題,小熊英二寫道:「犬養雖然向林獻堂說過,在推動內地普通選舉運動時也要一起努力擴張台灣的民權,不過,以一個在日韓合併時曾隨口說過朝鮮人是『病菌』(bacillus)的人來說,它對台灣的這番言論不禁令人感到有點唐突。」盡管犬養毅表面支持,但對於殖民地朝鮮的此種「貶低」的態度,也難以全然相信他會認為和朝鮮同為殖民地的台灣與日本是「平等的」;而總督府民政長官內田嘉吉對於同化會亦曾言:「政治如利刃,若使小兒玩弄,實萬分危險。」──對於內田嘉吉而言,台灣人於他眼中即是「小兒」,認為台灣人若是「玩弄」政治會十分危險,從此可看出他對於台灣同化會的不贊同,並且認為台灣還沒有和日本一樣的資格可以觸碰政治;總督田健治郎於被請願者們拒絕其提案內容後也言: 「像沖繩縣也有了代表者一樣,有一天台灣也會(在帝國會議中)有代表出席,到時候就會不斷地提案設置台灣自身的立法會議。」從此席話可看出,田健治郎不僅不認同沖繩縣在帝國會議中代表出席,也不認同台灣設置自身的立法會議──日本都不認同早在領有台灣之前便擁有的沖繩縣,那更何況是之後才領有的台灣?綜上所述,可得知日本無法是台灣和自身平等。而第二項原因「擔憂台灣會脫離日本、追求獨立」。日本會有這項擔憂,應該是由於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之前,威爾遜的民族自決影響了奧匈、鄂圖曼等帝國的瓦解,於國際上形成民族獨立的風潮;又「多元主義」概念也還未普及於日本,即使台灣人只是想保留自身特性、追求權利,並未有脫離日本之意圖,如林獻堂所言: ……看看美國,其人種複雜,語言、文化、宗教各不相同,卻能形成一個世界最富強的國家。就是因為他們尊重個人自由並兼顧共同之利害……可看出林獻堂追求的即為「多元主義」──保留台灣自己的特性並能給予他們尊重,而非台灣獨立。但由於「多元主義」的概念還沒到眾人皆知,所是看在日人眼中即有追求獨立之嫌疑,視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為「民族獨立運動的偽裝」。
3.日本的「同化論」只是為了自身統治手段的包裝,但真要給予「同文同種」的台灣人一樣的權利,日本終究是不願意的,也將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視為「民族獨立運動的偽裝」。──但當時的台灣人並非全然想要獨立,只是想要保留自身文化和獲得同等權利──看在現今便是所謂的「多元文化」,但看在當時的日本統治者的角度只是匪夷所思。若「多元文化」之觀念能在當時普及,日本對於「台灣獨立的擔憂」或許便能因了解到台灣只是想要保留自身特性、獲得尊重、並非想脫離日本,而能屏除憂慮,將「設置台灣議會」視為一種既不會讓台灣獨立影響日本母國利益、又能滿足殖民地人民「需求」進而穩固統治的「手段」,進而不阻止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