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7年台灣解嚴,形成了報社百家爭鳴的時代。此外,教育的部分也開始有個組織在要求教育改革。新興報社的報導可以說是改變我們所聽、所聞、所見的重要資訊;教育,則是從人的根本價值上,深植每一個學子,所以我們可以說,報社是從外在而影響內在,教育則是從內而外的影響力。
- 早在1895年日人接收台灣時,在日軍以武力征服的外表下,做精神上的改革更是台灣總督府的重要策略,首任學務部長伊澤修二就是提倡此一精神改革的先行者。其設計中將「歷史」、「地理」納入學科更可看出其意圖將台民的史觀做改革,將「台灣原屬於日本」的觀念,以及「日本與台灣屬於同一個地理環境」的觀念置入台民心中。
- 上述的內容,筆者欲探討的是教育在人格與民族塑造中,是否比起武力鎮壓成果更加卓越?
- 在經濟的考量之下,日本總督府並沒有採納伊澤修二的教育策略,但也以其為基底來發展,然而,當時台灣的武裝抗日,讓日本無心耗費鉅資來從事教育事業。此處可看出,教育的內化功能,其實是執政者所難以去信任的,多數執政者所要求的是快速且立即見效的。就其殖民地觀點,需要盡快將其安定,教育之策緩不濟急。但從長遠的日本治台50年來看,日人對付原住民的手段,就只有教育是最能夠改變與原住民的隔閡。
- 台人對於國族的認同,無論在國際法上或者以統治者角度檢視,都未免太過遙遠,因此,著眼於其細節的教育,從個體的改變也就成了個人對於國家認同的重要依據。在日治前20年,日人對台的影響除了政治、經濟上的不同,在社會價值上以林春生為例,其實是不夠深刻的。林春生依舊以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來生活,而西來庵的「土匪」也遵循著傳統的國家興衰去做行為的判斷。
- 筆者認為,武力的鎮壓將使民眾對於武力抗爭產生畏懼,在根本的心理上,卻是無法撼動其對統治者的不滿與不認同,唯有透過教育才能真正將思想與行為由內而外的改變。然而,教育是為百年大計,在前20年的日治時期,依照文獻看來或許影響不大,但在七十年後的今天,聽聞祖輩的口述中,也能感受到對於日本文化的認同,或許在某些族群中,依舊達到其教育的目的,造就現今依然能聽見祖輩口中的演歌與懷念。
- 時至今日,看向台灣,在1994年開始的一連串教改行動,現今的12年國教等,都將成為形塑下一個世代台灣人的定位與認知,12年國教課綱當中,社會科的定義尚未完成。這也可以看出對於下一世代的認知上,社會方面是最具爭議性的,因其牽涉的範圍將擴及至人的內在認同,不得不謹慎與重複的校訂。
- 關鍵字:教育、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