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

荒謬的〝童話〞故事

壹、何謂同化

一、同化即是童話

  每個人小時候,在睡覺前不可或缺的童話故事,內容皆是訴說著正義的一方必定戰勝邪惡的一方,故事背景都設定為一個居民團結且和諧的理想國度,每個人價值觀皆一致,遇到爭議時都能替對方著想,包容對方,對於已經踏入現實社會這危險國度中的我們,童話故事內容是何其荒謬;檢視當今社會,我們亦能稱其為一個〝同化〞的社會,有權有勢的人皆想運用著他的影響力,改變且進而同化其餘人等的價值觀,塑造一個看似和平,沒有紛爭的世界,實際上卻是一點一滴的剝奪我們所擁有的特質,現代社會正上演著一齣荒謬的〝同化〞故事。


二、同化的定義

  談到同化,我們先來了解他的起源及定義吧!
  同化(assimilation)源自拉丁字assimulare(意思為促成相似),根據社會學家AlbaNee對同化所下的定義是:「同化是族群的區別及其相關之文化和社會的差異的消失。」(源自 陶晉生《宋遼金史論叢》第158~159頁。聯經出版),又有一說是族裔研究學者薛佛(Schaefer)將其定義為:「附屬族群團體成員接受統治族群團體特質,以及被統治族群團體接納的過程。」在此,薛佛強調的同化的重點不只是成員接受統治(主流)族群團體特質,還應包括被主流團體接納與否。明顯的,薛佛的定義由主流團體的觀點著眼,其實,未必每一名附屬(弱勢)團體成員都選擇同化進入主流團體,主流團體也未必不會受到附屬團體的影響。


貳、日治初期的同化故事

一、為何需要同化

  台灣為日本第一個藉由戰爭,以合法的條約所獲得土地,日本並未事先派員勘查台灣當地風土民情、土地利用開發、天然環境等特質,因此在接收之初,出現了到底是要將台灣視為殖民地還是視為帝國的延伸這兩種說法,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就在於是要施行懷柔的間接統治政策還是一視同仁的同化政策,他們統整歐美各國的經驗,發現採取同化政策的國家最後皆以失敗收場,採用懷柔政策的國家,相較之下較為安定,日本學界歸納後,認為歐美國家同化政策的失敗之處在於人種、膚色、文化差距過大,與母國地緣也太過遙遠,不如同日本及台灣的處境,反觀日本,已有接收北海道且同化阿伊努人之先例,單就長期統治而言,國內學界也一致認為同化政策之效力遠高於懷柔政策,其遠因為,殖民國發生動亂時,不可能期待被殖民地的居民起身保衛殖民國家的利益,他們勢必成為牆頭草,以保衛自己的利益為優先,這便與日本國家發展方向背道而馳,1900年代,日本剛經歷過流血浮丘的日俄戰爭,人員損失慘重,此時最缺乏的是一批忠心的士兵,忠心的士兵的來源便是忠貞的國民,然而忠心這一種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可培養出來的,至少需要十幾年的累積才能促成對國家的認同,於是,日本漸往同化的方向邁進。

二、荒謬的日治同化故事

     以筆者的觀點而言,日本治台採取同化政策毫無道理可言,就如童話故事一般荒謬,原因有二:
  其一為時間點的問題,日本才剛領有臺灣,隔年便想開始施行同化政策,欲想改便當地居民沿用已久的語言、文化,實在是異想天開,想假藉教育政策之手段,行同化政策之實,洗腦原住民、漢人的下一代,想用揠苗助長的方式來拓展日語的使用率,卻未想到自身統治基礎尚未穩固,漢民族及大和民族間,彼此都還未建立起信任感,就如同一顆樹擁有粗壯的樹幹,茂密的綠葉,但他的根卻僅有兩、三吋長,如此是完全無法穩固整棵樹的,拿回今日的主題,即便日本擁再高的文化水準,只要社會滲透的程度不夠深遠,地基不穩固,哪能談什麼文化的移植、語言的取代啊!
  其二,假設日本成功在治臺初期施行了同化政策,開始有當地民眾效法日本習俗,效忠日本天皇,看似社會中多數民眾都接受了日本統治的事實,國內展現和樂融融的氣氛,但這何嘗不是一種外在敷衍日本的表現罷了,難不成當日本國土遭受外來侵襲時,臺灣的居民就不會像利益靠攏,不會有人內神通外鬼,想藉由外國勢力將日本驅逐出臺灣,此種事情顯然會發生於日治初期的台灣社會,不慣是採用懷柔政策亦或同化政策,外國勢力一但加以干涉,〝團結〞的社會便瞬間灰飛煙滅。
  得不到民心的政權,不管採用何種政策,最後終將以失敗收場的!



關鍵字:童話、荒謬、同化、日治、政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