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聯署書一再被退回,林獻堂、蔡培火等人也因內部路線問題而分裂,總督府更製作了反駁內部文書,甚至是將他們錯誤解讀的殖民政策學及文明論的自我語言一一給破解,但是為何蔡培火等要如此的執著呢?
- 面對屢次的失敗,至始至終堅持主張的蔡培火,對台灣人方面,期望台人能夠了解自身處境的艱難,不能夠屈從於日本人;對日本人的方面,期望能因同身為日本帝國國民的一份子,而能夠得到國民應有的權利以及不再受到歧視和差別待遇。在當時的運動過程中,台灣議會設置運動的大目標是日本人,那麼另外一項同時期推動的羅馬字運動的運動目標便是台灣人,而前者以台灣不同的種族但同為日本國民為前提要求自治,後者以原來語言為前提要求自覺,竟又都潛在地讓「台灣人」身份介入。在運動進行的同時,蔡培火等人也把近代化的思維帶入台灣,希望台灣的人民能面對近代化的衝擊,發現自身的地位,以及注意到台灣本身「退無法為支那人,進無法為純日本人」的存在意識。
- 「請願者面對自己使用的語言一一被破解的窘境,也不打算停止運動。他們用文明和殖民政策學的語言來表現的願望即使失去了表現的語言,願望也不會消失。」 蔡培火等人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雖然遭到終止以及解散,但這長達10多年的運動儘管失敗了,但這麼多年的堅持,也是為了想讓台灣人民的生活以及地位,在日人的統治之下有所改善,更進一步的來看,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更是培養出了台灣人的台灣意識。
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提倡者,對議會設置的堅持何在?(05114107 黃凱荃)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
-
鄭氏渡海來臺的背景: 鄭成功原先在大陸地區的根據地為一長狹地帶,地形上又屬丘陵,不適合作為軍隊駐紮,再加上鄭成功的軍隊才剛經歷完金陵戰敗,需要先求個安身立命的根據地,為之後的反攻做好準備,所以他們自然而然地注意到了東邊外海的小島—臺灣。而鄭成功會選擇臺灣的原因,筆者認為有...
-
鄭氏為何來及如何在台灣成功的屯墾? 一、 鄭氏為何來台灣屯墾? 鄭成功自從金陵一敗以後,攻勢轉為守勢,自知此逆勢短期無法挽回的鄭成功,必須退到福建、廣東沿海一帶練兵籌餉。不過福建、廣東沿海兩地並非一個安穩的根據地。根據曹永和《鄭氏時代之台灣開墾》一文的推斷,鄭氏軍隊...
-
17 世紀初期時,英國除了嚮往與東方進行貿易外,亦希望出口國內蓬勃發展的紡織品。但因資金及武力的不足,使得英國備受排擠、邊緣。 17 世紀中期時,英國漸漸在東方貿易中展露頭角。 1670 年,已在印尼萬丹立下根基的英國受邀至台灣貿易的信函,開啟英國與鄭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