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

日本統治下台灣人之認同混亂(政一A 05114108 鄭竹佑)

1.     台灣作家吳濁流的小說《亞細亞的孤兒》反映了當時於日本統治之下台灣人對於自身身分的認同混亂。日本統治時期,台灣人的認同混亂,以筆者來看,不僅和自身對於異國之統治的想法認知有關,也與「統治者」自身對於「被統治者」的態度有關。縱使已認同自身為「日本人」,但「日本」對於其之不認同亦會導致一部分台灣人的認同混亂──但為何會發生「認同混亂」?依據〈台灣領有〉一篇,可以得知日本並非全然以「殖民」之態度來治理台灣,於「殖民」和「同化」之間,日本曾搖擺不定。而依據〈台灣領有〉第96: 「提倡一視同仁的『日本人』化,不難想像對國家認同的維持是比較方便的。在內地的論壇中,同化論占了壓倒性的優勢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可以看出最終「同化論」的支持還是大於了「殖民」。既然日本傾向支持「同化論」,照理而言,便是讓台灣人成為「日本人」,那麼為何還會如筆者前面所提的會發生「認同混亂」?
2.     依據〈台灣領有〉一篇,筆者推論了三點發生「認同混亂」的原因,分別為以下三點:
(1) 初次領有日本以外之地(即是台灣)的無經驗
(2) 日本對自身的「自卑感」
(3) 「同化論」之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第一點,由於台灣是日本「第一個」領有的國外之地,日本的對其之治理可說是毫無經驗,縱使有欲推行之政策、方針,也可能因「零經驗」而使治理無法如預期中進行,進而無法讓台灣人成為完全的「日本人」。
第二點,日本人對於自身的自卑有來自外貌身型的「矮小」,亦有相對於歐美和中國的「低人一等」。歐美的軍農工商、中國的儒教文化,日本皆劣其一等,而這種自卑感也導致了日本對軍事、暴力的依賴心態,以強硬的方式要求忠誠心,反倒讓被統治者不滿其統治,亦讓被統治者因此種強硬之統治而懷疑自身是否為日本的一部分。
第三點,即使上述有提及「同化論」獲得了較大的支持,而台灣總督府的首任學務部長伊澤修二也在教育上擁有極大的熱忱,欲透過教育把台灣人「日本人化」。但由於日本政府不願意提供經濟補助,使得伊澤欲透過教育的「日本人化」之想法無法完全實現,縱使伊澤的計畫並未完全抹煞,但由台灣自身繳納學費又要培養忠誠心的「折衷計畫」便形成矛盾,亦讓台灣人無法完全的「日本人化」。
3.台灣人的「認同混亂」,不只僅有自身對於異國統治之認知,或許最大的影響,還是來自於日本對台灣的政策處理。未徹底定位好政策走向,讓自身對於台灣之治理不僅顯得不上不下,也無法如其預期的「同化政策」讓台灣人「日本人化」,使台灣人不僅不認同其治理,亦對自身之認同有了矛盾和衝突。

關鍵字:認同混亂、同化

2 則留言:

  1. 鄭同學你好,以下針對您的貼文內容進行幾項提問:
    你認為由《亞細亞的孤兒》內容,可發現台灣存在的認同混亂現象,以你的觀點所謂「認同混亂」與兩點因素存在著關聯——
    一、被統治者對於統治者之想法認知
    二、統治者對於被統治者的態度
    接續著你提及,第二點之態度便是「統治者對於被統治者之不認同」
    (縱使已認同自身為「日本人」,但「日本」對於其之不認同亦會導致一部分台灣人的認同混亂——這句的主張必須論證之)
    然而下方之論述展開卻未聚焦於以上兩點,而是提出造成認同混亂的額外因素。

    由以下提出的三點筆者無法明確見得其與認同混亂之直接關聯,能否煩請鄭同學再次釐清自己的論述,究竟您所欲表達的是日本統治者對於台灣居民之不認同成因,又或是提出認同混亂之額外因素並企圖論證之?

    然不論何者,此篇論述的完整性仍需補足,點與點之間的關聯並不明確,您並沒有直接回答到何謂認同混亂?何以當時台灣居民會發生認同混亂之現象?

    回覆刪除
  2. 鄭同學您好:
    請問您為何認為談論“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人認同”是重要的問題?

    回覆刪除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