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

台灣是誰的—日治日據之爭(05114251 陳宥廷)

當我們在描述近幾個世紀中國歷代的政權,可以明顯的知道是宋→元→明→清,然後是中華民國,再來就是現在的中共。可是我們在描述台灣島上歷代的政權時,荷蘭→鄭氏家族→清朝→日本→?,在日本領有台灣的一百二十二年過後,「台灣是誰的」這個問題還盤繞在台灣島上的人民心中,歷經了各個政權的轉移,官方也提出了許多的答案,然而,何以日據日治之爭在現今變得如此重要?

1.         史觀的建立,影響著我們怎麼解讀歷史,我們怎麼認識台灣,而在日本之後,在誰有資格領有台灣以及國共內戰的爆發造成誰才是中國的難題面前,怎麼解讀歷史變得非常重要,因為它影響的是台灣島上的人民如何看待自身,怎麼看待現今政權對於擁有台灣的合法性的宣稱,因此,日據日治之爭其實不是只有字面上解讀的差異,還有對於「台灣是誰的」這件事,嘗試提出回答。

2.         日據日治之爭其實是政權對於自身立場的鞏固而產生的論爭,到底對於日本人在台灣的活動,要視為是軍事上的侵略行為,還是擁有合法性的政權,都會影響到我們如何解決「台灣是誰的」這個問題,若將之視為佔領行為,那台灣自始至終都是中國版圖的一部份;若將之視為根據馬關條約而擁有合法性的政權,那麼在日本走後「台灣即回歸中國領土」這個宣稱並不成立,而這樣的爭論,我們可以從小熊英二的文章中可以得知,日本人在初期對於台灣的統治政策,是處於一個曖昧不明的論爭狀態,而這個論爭狀態到後來變成一個兩者共存的折衷形式而被定型下來,日據日治之爭,在如今的狀態也是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