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背景提示
1920年,全球受到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民族自決」思潮影響,各殖民地出現百花齊放的獨立運動,台灣也不例外;我們可從《異民族教化與其施行方法》中窺得一二,第522頁第三段就提到:「近來,受到世界思潮情勢的影響,與內臺融洽背道而馳的思想,動輒有增加的傾向。」;同一時間點,日本本土才剛完成教化政策的制定及施行,其明白社會通成一氣的必要性,因此,日本政府嗅到這一絲風氣後,便開始著手對臺人施行教化之政策,可從第522頁第四段得知:「因此,必須要活用學校以外的社會教化設施,並加緊對青年的教導,以及給予一般民眾精神上的教化」,教化政策便如火如茶的展開。
1920年,全球受到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民族自決」思潮影響,各殖民地出現百花齊放的獨立運動,台灣也不例外;我們可從《異民族教化與其施行方法》中窺得一二,第522頁第三段就提到:「近來,受到世界思潮情勢的影響,與內臺融洽背道而馳的思想,動輒有增加的傾向。」;同一時間點,日本本土才剛完成教化政策的制定及施行,其明白社會通成一氣的必要性,因此,日本政府嗅到這一絲風氣後,便開始著手對臺人施行教化之政策,可從第522頁第四段得知:「因此,必須要活用學校以外的社會教化設施,並加緊對青年的教導,以及給予一般民眾精神上的教化」,教化政策便如火如茶的展開。
貳、日制時期教化政策施行步驟及措施
日本當局執行教化政策的步驟及內容,筆者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日本開始訂定教化政策相關規定始自1926年(第522頁第二段),制定教育政策的文教課,在此年升格成了文教局,並且擴編其組織,使中央及地方的教育治度官制漸趨於完善,擴編的內容為在文教局管轄之下設置社會課。成立之後,隨即將其細分成社寺系、社會教育系‧‧‧‧‧‧等;在此之後,1930年,設置了「社會教化委員會制度」,開始在台中,民族社會運動最發達的地區,從各部落中找出社會運動的主導者,病利誘、拉攏他們,以取得「民眾」的合作,委員是由學校教職員、協議會員、神職人員、宗教家、教化團體相關人員當中,找出「熱心份子」、「具有犧牲奉獻精神的人」,以營造出整體社會一致認同教化政策之風向,期望他們促進「社會大眾」自發性的參與(第523頁)。
二、日本政府為了慶祝日本本土端正風俗教化的昭書(《國民精神作興昭書》,為接續日俄戰爭後,啟動了意圖振興國民精神的體制側思想攻勢。第524頁第二段)頒布十周年,在1933年撥款數萬「御內帑金」給予中央教化團體及各地的聯合教化團體;中央教化團體認為社會教化作為思想對策是不可或缺的,並呼籲建立起「符合本島實際情況」的教化政策,因而舉行會議研討,參與會議的人員有中央教化委員代表、軍方參謀官、總督府代表、地方行政首長、學校校長以及民眾,並撥款予以臺灣教化聯合會做為資金。
三、會議審議通過「台灣社會教育綱要」,也就是諸位熟悉的「皇民化運動」,下圖為「台灣社會教育綱要」的五個指導要領。
- 第一項「貫徹皇國精神,致力教化國民意識。」又細分為「盡忠報國的精神」、「皇國國體的精華」、「流露皇國歷史的國民精神」,具體的項目為「崇敬神社」、「常用國語」、「尊敬國旗」、「皇國紀元」,當中的「崇敬神社」便是政治滲透入生活一個典型的例子,先從神社談起,對於日本,神社中的主神即是天皇的始祖—神宮大麻,而他們強迫臺人參拜神社所持的說法是:「神功為吾國皇室的祖先,也就是全體國民的祖先,不去敬拜眾神,而去崇拜其他的東西實為本末倒置的行為」(第528頁第三段),並且還表示神社神道不是宗教,其存在遠超過了宗教的意義;宗教對臺人影響十分深遠,不論是早期先民所拜的原鄉神祇外,還有崇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習慣,然則,日人所謂超脫宗教的意義,就是希望臺人把神社的神祇當祖先一般祭拜,想藉此斷了臺人對於原先中國文化認同的根,把神社之神祇當祖先拜中還有隱藏一則意涵,那就是人與祖先的關係是不能說斷就斷的,從原先臺人日常生活中拜的祖先,抽換成天皇的祖先—神宮大麻,抹殺臺人的歷史之外,同時也滲入臺人的生活。
- 第一項的另一點具體項目「常用國語」,換言之,就是統一臺人語言,並要求民眾一定得說日語,才能掙得一份工作,不只如此,在語言的統一之下,淺移默化讓臺人覺得自身就是一位日本國民,再藉由教化團體不斷的宣導,無形的意識便深植於臺人腦海,便開始出現認同日本這一個國家及對國家的忠誠心,進而精神完全效忠於日本天皇,由此可見,語言統一對於政治滲透生活的影響甚鉅。
- 第二項「振興強化融合親近團結一致的風氣。」,又分為「一視同仁」、「穩健中正」、「共存共榮相互扶助」的精神,以「教化婦女」、「宗教教養」、「音樂美術等藝術教養」為具體目標,當中的「教化婦女」政策,便是為了迫使孩童從學校回到家,一樣得面對使用日語的環境,畢竟中國社會傳統上都由婦女教養小孩,與孩子的相處時間較長,因此藉由教化婦女的價值觀、行為、語言...等,以培養下一代青年之思想符合日本政府之期待,恰恰回扣到第一項的「常用國語」之實踐,,使孩童回到家之後,還是得面對一個全然使用日語的環境,兩個政策的結合乃是政治滲透生活的經典案例。
- 第二項的另一點具體項目「音樂美術等藝術教養」,是為日本政府想控制畫家、音樂家...等之思想,以免出現日本政府不希望聽到、看到的作品出現,蠱惑民心,更深入探討,便會發現「音樂美術等藝術教養」並不只限於相關作者,同時也包含了一般社會大眾日常生活中隨想的創作,皆會被政府給予的框架所限制。
日本當局執行教化政策的步驟及內容,筆者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日本開始訂定教化政策相關規定始自1926年(第522頁第二段),制定教育政策的文教課,在此年升格成了文教局,並且擴編其組織,使中央及地方的教育治度官制漸趨於完善,擴編的內容為在文教局管轄之下設置社會課。成立之後,隨即將其細分成社寺系、社會教育系‧‧‧‧‧‧等;在此之後,1930年,設置了「社會教化委員會制度」,開始在台中,民族社會運動最發達的地區,從各部落中找出社會運動的主導者,病利誘、拉攏他們,以取得「民眾」的合作,委員是由學校教職員、協議會員、神職人員、宗教家、教化團體相關人員當中,找出「熱心份子」、「具有犧牲奉獻精神的人」,以營造出整體社會一致認同教化政策之風向,期望他們促進「社會大眾」自發性的參與(第523頁)。
二、日本政府為了慶祝日本本土端正風俗教化的昭書(《國民精神作興昭書》,為接續日俄戰爭後,啟動了意圖振興國民精神的體制側思想攻勢。第524頁第二段)頒布十周年,在1933年撥款數萬「御內帑金」給予中央教化團體及各地的聯合教化團體;中央教化團體認為社會教化作為思想對策是不可或缺的,並呼籲建立起「符合本島實際情況」的教化政策,因而舉行會議研討,參與會議的人員有中央教化委員代表、軍方參謀官、總督府代表、地方行政首長、學校校長以及民眾,並撥款予以臺灣教化聯合會做為資金。
三、會議審議通過「台灣社會教育綱要」,也就是諸位熟悉的「皇民化運動」,下圖為「台灣社會教育綱要」的五個指導要領。
- 第一項「貫徹皇國精神,致力教化國民意識。」又細分為「盡忠報國的精神」、「皇國國體的精華」、「流露皇國歷史的國民精神」,具體的項目為「崇敬神社」、「常用國語」、「尊敬國旗」、「皇國紀元」,當中的「崇敬神社」便是政治滲透入生活一個典型的例子,先從神社談起,對於日本,神社中的主神即是天皇的始祖—神宮大麻,而他們強迫臺人參拜神社所持的說法是:「神功為吾國皇室的祖先,也就是全體國民的祖先,不去敬拜眾神,而去崇拜其他的東西實為本末倒置的行為」(第528頁第三段),並且還表示神社神道不是宗教,其存在遠超過了宗教的意義;宗教對臺人影響十分深遠,不論是早期先民所拜的原鄉神祇外,還有崇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習慣,然則,日人所謂超脫宗教的意義,就是希望臺人把神社的神祇當祖先一般祭拜,想藉此斷了臺人對於原先中國文化認同的根,把神社之神祇當祖先拜中還有隱藏一則意涵,那就是人與祖先的關係是不能說斷就斷的,從原先臺人日常生活中拜的祖先,抽換成天皇的祖先—神宮大麻,抹殺臺人的歷史之外,同時也滲入臺人的生活。
- 第一項的另一點具體項目「常用國語」,換言之,就是統一臺人語言,並要求民眾一定得說日語,才能掙得一份工作,不只如此,在語言的統一之下,淺移默化讓臺人覺得自身就是一位日本國民,再藉由教化團體不斷的宣導,無形的意識便深植於臺人腦海,便開始出現認同日本這一個國家及對國家的忠誠心,進而精神完全效忠於日本天皇,由此可見,語言統一對於政治滲透生活的影響甚鉅。
- 第二項「振興強化融合親近團結一致的風氣。」,又分為「一視同仁」、「穩健中正」、「共存共榮相互扶助」的精神,以「教化婦女」、「宗教教養」、「音樂美術等藝術教養」為具體目標,當中的「教化婦女」政策,便是為了迫使孩童從學校回到家,一樣得面對使用日語的環境,畢竟中國社會傳統上都由婦女教養小孩,與孩子的相處時間較長,因此藉由教化婦女的價值觀、行為、語言...等,以培養下一代青年之思想符合日本政府之期待,恰恰回扣到第一項的「常用國語」之實踐,,使孩童回到家之後,還是得面對一個全然使用日語的環境,兩個政策的結合乃是政治滲透生活的經典案例。
- 第二項的另一點具體項目「音樂美術等藝術教養」,是為日本政府想控制畫家、音樂家...等之思想,以免出現日本政府不希望聽到、看到的作品出現,蠱惑民心,更深入探討,便會發現「音樂美術等藝術教養」並不只限於相關作者,同時也包含了一般社會大眾日常生活中隨想的創作,皆會被政府給予的框架所限制。
參、生活與政治的關係
- 政治與生活的關係十分微妙,兩者間互動頻繁,彼此密不可分,但究竟政治對生活的影響是福是禍?筆者認為政治影響生活是一件好事,整體社會擁有共同目標—團結一致,共禦外敵以及共創和諧、沒有分歧的社會,我想唯有大敵當前之時,才能讓全體人民形成一個緊密的團體,不再為自己的私利相爭,共同為了彼此生存(?)而打拚,我認為這也是政治強力介入生活一個合格的理由,單就1930年代來說,我想日本把政治神入生活發揮的淋漓盡致,日常生活中的任何面向他們皆包辦了,以結果論來看,教化這一項政策確實讓臺人凝成一氣(?),而此項作為確實也符合當時國際氛圍的走向,政治滲透生活其必要性乃是存在的。
- 政治與生活的關係十分微妙,兩者間互動頻繁,彼此密不可分,但究竟政治對生活的影響是福是禍?筆者認為政治影響生活是一件好事,整體社會擁有共同目標—團結一致,共禦外敵以及共創和諧、沒有分歧的社會,我想唯有大敵當前之時,才能讓全體人民形成一個緊密的團體,不再為自己的私利相爭,共同為了彼此生存(?)而打拚,我認為這也是政治強力介入生活一個合格的理由,單就1930年代來說,我想日本把政治神入生活發揮的淋漓盡致,日常生活中的任何面向他們皆包辦了,以結果論來看,教化這一項政策確實讓臺人凝成一氣(?),而此項作為確實也符合當時國際氛圍的走向,政治滲透生活其必要性乃是存在的。
同學您好,就您文章的最後一段進行提問,請問你覺得政治與生活的關係究竟為何?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