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文本提到數個政治宣傳的故事:韓戰、自由日、家庭計畫、樂普避孕等。
- 就韓戰與自由日的宣傳來看,主要目的在於維持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的統治正當性。在韓戰剛爆發的50年代,世界正進入共產勢力與資本勢力的對抗,站在資本勢力且主張為中國唯一正當政府的中華民國,以韓戰大力褒揚自己與貶低中共,韓戰的終戰似乎就是自己的勝利。到了60、70年代之後,韓戰與自由日的宣傳聚焦,也漸漸從反對共產主義轉變為追求自由;共產勢力象徵奴役群眾,資本勢力則是自由開放。中華民國政府的統治,彷彿隨時都象徵這般普世價值。時至今日,共產左派思想不再被強烈打壓、對岸也改革開放,中華民國所能拿出來讚揚的,就是民主制度了。
- 對歷史事件的追憶,似乎反映當代的政治實況。中華民國政府對韓戰的記憶變化,已如上述,且在近三十年逐漸淡化。在近幾年,臺灣島內似乎颳起了一陣「轉型正義」、「人權」的旋風,這些彷彿是普世價值的東西,充斥在許多政治版面上,許多人們開始追究與探討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國民黨變成濫殺濫捕、迫害人權的兇手。這些情事,逐漸被揭發,我們以為揭發出來的絕大多數案件都是濫殺濫捕迫害人權,或都是真的。
- 如同今日從文本中觀看戒嚴時代的政府宣傳,說當時的中華民國是自由開放的,頗為有趣。過去的人們以為自己活在自由的世界,今天的人們以為自己活在追求人權與正義的世界,這些,似乎都是被宣傳而成的,未必是真或善;似乎其目的在於賺取一方的利與力或是剝去另一方的。
2017年5月7日 星期日
文本的反思,關於宣傳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
-
鄭氏渡海來臺的背景: 鄭成功原先在大陸地區的根據地為一長狹地帶,地形上又屬丘陵,不適合作為軍隊駐紮,再加上鄭成功的軍隊才剛經歷完金陵戰敗,需要先求個安身立命的根據地,為之後的反攻做好準備,所以他們自然而然地注意到了東邊外海的小島—臺灣。而鄭成功會選擇臺灣的原因,筆者認為有...
-
鄭氏為何來及如何在台灣成功的屯墾? 一、 鄭氏為何來台灣屯墾? 鄭成功自從金陵一敗以後,攻勢轉為守勢,自知此逆勢短期無法挽回的鄭成功,必須退到福建、廣東沿海一帶練兵籌餉。不過福建、廣東沿海兩地並非一個安穩的根據地。根據曹永和《鄭氏時代之台灣開墾》一文的推斷,鄭氏軍隊...
-
17 世紀初期時,英國除了嚮往與東方進行貿易外,亦希望出口國內蓬勃發展的紡織品。但因資金及武力的不足,使得英國備受排擠、邊緣。 17 世紀中期時,英國漸漸在東方貿易中展露頭角。 1670 年,已在印尼萬丹立下根基的英國受邀至台灣貿易的信函,開啟英國與鄭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