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後的土地改革政策,起初是因為國民政府害怕台灣農民受到共產思想影響而反抗,進而使用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方式,企圖讓佃農們得到保障使他們支持國民政府。但是,很明顯的在剛開始效果並沒有很顯著,在國民政府不了解台灣的業主關係大多是關係良好的,並無相互仇恨之下,政府放話地主行剝削之事,引誘佃農聽從政府政策,對佃農來說,並不具有很高的說服力。不過,國民政府的土地改革政策看似好意想要保障佃農(弱勢方),但還是有好壞之處。
- 好處就是政府對土地的管理更加方便,以及讓佃農的生活不再只是處於飢餓的邊緣,實質上的確有助於佃農生活品質。此外,因改革而使獲得土地的農民提高生產意願,同時配合美援推動技術指導,提高農業生產性,使農村有過剩勞動力,以此累積未來豐富、廉價,具有高競爭優勢的產業勞動力,也因此因素,使得戰後工業化及資本集中有了基礎。
- 壞處則是國民政府對於地主的定義太過不明確,只要擁有土地所有權並將其出租的人即為地主,並不考慮土地所有權人的土地面積及財富力。中國地主平均土地為20甲,在台灣擁有20甲以上土地的人僅佔1.01%,因此小地主的土地被徵收走後,很多是陷入貧窮的,此時就不符合國民政府土地改革政策中的「兼顧地主利益」。
- 總言之,國民政府的土地改革政策在台灣能夠成功,也歸因於農業社會觀念中的有土斯有財。而在土地改革中即便有受益及受害方,此政策乃是鞏固政權的手段之一,佔人民大多數的佃農都因其政策而改善生活品質,加上原本的大地主因其致另一筆富,兩者皆滿意生活時,國民政府的政策也算成功了。
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
土改政策的成功 (05114107 黃凱荃)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
-
鄭氏渡海來臺的背景: 鄭成功原先在大陸地區的根據地為一長狹地帶,地形上又屬丘陵,不適合作為軍隊駐紮,再加上鄭成功的軍隊才剛經歷完金陵戰敗,需要先求個安身立命的根據地,為之後的反攻做好準備,所以他們自然而然地注意到了東邊外海的小島—臺灣。而鄭成功會選擇臺灣的原因,筆者認為有...
-
鄭氏為何來及如何在台灣成功的屯墾? 一、 鄭氏為何來台灣屯墾? 鄭成功自從金陵一敗以後,攻勢轉為守勢,自知此逆勢短期無法挽回的鄭成功,必須退到福建、廣東沿海一帶練兵籌餉。不過福建、廣東沿海兩地並非一個安穩的根據地。根據曹永和《鄭氏時代之台灣開墾》一文的推斷,鄭氏軍隊...
-
17 世紀初期時,英國除了嚮往與東方進行貿易外,亦希望出口國內蓬勃發展的紡織品。但因資金及武力的不足,使得英國備受排擠、邊緣。 17 世紀中期時,英國漸漸在東方貿易中展露頭角。 1670 年,已在印尼萬丹立下根基的英國受邀至台灣貿易的信函,開啟英國與鄭氏...
黃同學你好,以下針對貼文進行提問:
回覆刪除一、
試問你本篇貼文的「問題」是什麼?
二、
由文中所述,你提到了國民政府推動土地改革之政策乃因以下原因——
害怕台灣農民受共產思想影響而反抗其政權、看似好意想保障佃農卻有好壞之處、對於土地管理更為方便、有助改善佃農生活品質提高生產意願、壞處在於不能兼顧其主張支地主利益、為鞏固政權的手段之一⋯⋯
以上為筆者大略引述文中你所提到的目的,試問若你所主張之國民政府土地改革目的如此多元,你如何判定此政策因「佃農與大地主皆滿意其生活(假設為真)」即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