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

土改政策的成功 (05114107 黃凱荃)

  1. 戰後的土地改革政策,起初是因為國民政府害怕台灣農民受到共產思想影響而反抗,進而使用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方式,企圖讓佃農們得到保障使他們支持國民政府。但是,很明顯的在剛開始效果並沒有很顯著,在國民政府不了解台灣的業主關係大多是關係良好的,並無相互仇恨之下,政府放話地主行剝削之事,引誘佃農聽從政府政策,對佃農來說,並不具有很高的說服力。不過,國民政府的土地改革政策看似好意想要保障佃農(弱勢方),但還是有好壞之處。
  2. 好處就是政府對土地的管理更加方便,以及讓佃農的生活不再只是處於飢餓的邊緣,實質上的確有助於佃農生活品質。此外,因改革而使獲得土地的農民提高生產意願,同時配合美援推動技術指導,提高農業生產性,使農村有過剩勞動力,以此累積未來豐富、廉價,具有高競爭優勢的產業勞動力,也因此因素,使得戰後工業化及資本集中有了基礎。
  3. 壞處則是國民政府對於地主的定義太過不明確,只要擁有土地所有權並將其出租的人即為地主,並不考慮土地所有權人的土地面積及財富力。中國地主平均土地為20甲,在台灣擁有20甲以上土地的人僅佔1.01%,因此小地主的土地被徵收走後,很多是陷入貧窮的,此時就不符合國民政府土地改革政策中的「兼顧地主利益」。
  4. 總言之,國民政府的土地改革政策在台灣能夠成功,也歸因於農業社會觀念中的有土斯有財。而在土地改革中即便有受益及受害方,此政策乃是鞏固政權的手段之一,佔人民大多數的佃農都因其政策而改善生活品質,加上原本的大地主因其致另一筆富,兩者皆滿意生活時,國民政府的政策也算成功了。

1 則留言:

  1. 黃同學你好,以下針對貼文進行提問:

    一、
    試問你本篇貼文的「問題」是什麼?

    二、
    由文中所述,你提到了國民政府推動土地改革之政策乃因以下原因——
    害怕台灣農民受共產思想影響而反抗其政權、看似好意想保障佃農卻有好壞之處、對於土地管理更為方便、有助改善佃農生活品質提高生產意願、壞處在於不能兼顧其主張支地主利益、為鞏固政權的手段之一⋯⋯

    以上為筆者大略引述文中你所提到的目的,試問若你所主張之國民政府土地改革目的如此多元,你如何判定此政策因「佃農與大地主皆滿意其生活(假設為真)」即為成功?

    回覆刪除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