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7日 星期日

主體性的再現──是誰的主體性?(05114108 鄭竹佑)

於討論〈台灣對「韓戰」的歷史記憶〉一文中,作者討論了台灣人的記憶對於一個於台灣近代史上有著一定重要性的戰爭──韓戰,是如何從1950年代「印象深刻」、「十分熱烈」到1990年代以後的「消失」與「淡忘」,而點出了「台灣對於韓戰集體記憶的變化反映了歷史記憶不僅會隨著身分認同的改變而改變、也作為一種主觀性的對當下政治社會現實的再現。」此一要點。那麼筆者想提問的是:既然歷史記憶是作為一種「主體性的對當下政治社會的再現」,那麼這個「主體性」指的是何者的「主體性」?指的是台灣人民的「主體性」?還是政府、執政者的「主體性」?
作者在文本中以當時的中華民國官方媒體《中央日報》為主,提到了許多《中央日報》的頭條標語是如何呈現,反映當時官方的「心情」與「期待」,例如:「台灣全省人民團體 支援反共義士來台 動員月會通過決議組織後援會 並致電慰問歡迎來歸」、「各地軍公學生掀起捐獻熱潮 為反共義士捐寒衣」和「海內外同胞一條心援助留韓義士」等標語顯示了當時政府為了強調「反共義士」、達到「反共」和「強調統治正當性」的目的而積極宣傳。不僅於新聞標語,政府也會多次報導、廣播相關的活動以及以專欄的方式去強化了宣傳效果,像是1954123的自由日,便有廣播言之「接近『自由日』一秒鐘均緊張的報時」和《中央日報》刊行的「反共義士自由日特刊」等。筆者認為透過這些媒體報導、 相關活動和當時的背景,台灣人民對於韓戰的「集體記憶」是源自於政府誇大、強化的積極宣傳而形成,而且這樣的「集體記憶」不僅參雜了許多並非是屬於事實的事物,同時多數也不是出自於人民自身思考、辨認而產生的想法。於這樣的情形下,「主體性的對當下政治社會現實的再現」此句話中的「主體性」,筆者會認定為「政府」、「執政者」的主體性──因為筆者認為「主體性的再現」應是出自於人民自身透過知曉事實進而去得出想法、形成記憶,而並非是政府或是當權者以誇大扭曲的積極宣傳而影響了人民對於對於韓戰的集體記憶。縱使「主體性的再現」雖能反映當時的政經社會背景,但參雜其中並非是事實的部分以及背後潛藏的執政者的期待、目的也不能忽視,而誤把當時的集體記憶當作全然的真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