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0日 星期日

學期報告大綱(修訂版)

題目:就性交易管制的歷史迷思反思台灣歷史的性政治

關鍵字:政治現實 性工作權 社會觀感
假設 : 性交易從台灣具有歷史以來就存在的,將來也必定持續存在於台灣社會中

摘要:
       自立法院三讀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部分條例,回應大法官裁定"罰娼不罰嫖"違憲且限期失效,並裁定地方政府可設立性交易專區之時,讓筆者對於性交易於台灣之歷史之發展以及政府如何以什麼樣的政策對待這些族群產生想探索之慾望。
        時至今日以來對於性交易的討論一直都是在於對娼的行政管理管制以及責罰,而並不是如何去保護這些弱勢族群,而其中對娼之反對與懼怕聲音,絕大部分是來自於傳統性道德的恐娼言論,而恐娼言論大多是源自於父權論述以及殖民舊制  。  
       本文希望能藉由性交易管制的三個迷思:性工作權的正當性設立性專區以及地方治理,去重新檢視台灣在地歷史之性政治。

一 前言
二 地方治理之反覆不定
2-1日治時期公娼制度
2-2 戰後之廢娼政策
2-3小結
三性交易專區之設立
3-1日治殖民時期之性交易專區特色
3-2現代對性交易專區設立之社會觀感
3-3小結
四 廢娼與存娼之爭(性工作權之正當性)
4-1廢娼路線之論述
4-2存娼路線之論述
4-3小結
五結論

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林姿馨期末大綱 回應

題目:我國再生能源替代核能及火力發電之可能性
假設:在未來的二十年內,再生能源產業將成為我國未來的主要能源。

從題目及摘要中似乎看不到您想討論的政治學問題為何探討「台灣再生能源發展的可能性」,似乎不是政治學可探討的問題,較像是能源工程學系可發展之題目。在缺乏微積分、基礎物理、化學、電子電路、工程材料、熱傳學等基礎背景為支撐,您的題目似乎很難在知識上或現實上有重大突破。


此外,您企圖以國際再生能源的市場情況來分析我國再生能源發展之可能性。然而,您需要先交代為何國際局勢能夠用來分析台灣的狀況,不同國家的地理氣候環境、可用能源的資產皆不同,為何可藉用它國或國際局勢能來分析台灣,引用或比較的依據何在

感謝! 辛苦了!

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

劉書旋期末大綱 回應

題目: 從參與式民主看新世代圓滑統治的可能
假設: 參與式民主助於政治中利益交換的關係改善


劉同學的題目中有許多名詞尚須解釋。請您先行交代「何謂參與?」、「何謂參與式民主?」、「何謂新世代」、「何謂圓滑統治?(近代化與殖民未交代),須回答上述幾個問題,討論才能有效繼續進行下去。
從您的摘要及假設中,我試圖猜測您題目及假設的用意,您認為「審議式民主的方式能夠杜絕現況政治操作中的利益交換及諸多黑暗面」,但您很可能誤解了「參與」及「審議」的意義,也誤解了現況在實施審議式民主實際操作起來的狀況。


要討論該問題前,請您務必交代,您所認定的參與式民主為何,並且說明它與現況的政治操作有何不同?台灣號稱為民主國家,選民投票選出領導人,為何這樣的民主依然無法解決您所認定的政治黑暗面?又為何您相信參與式民主可解決這樣的弊害?


您是否考慮過,其實民眾的利益及輿論比起政治人物及領域中的專家學者更好操作。一個缺乏專業財政及公共政策知識背景的人,卻能握有審預算的權力,這樣是否合理?


您是否想過,現況討論審議式民主的人,其實只是另一種爭權的手段?當媒體已經失去傳播正確資訊的能力;當主管、員工沒日沒夜的加班,在這個不景氣的時代試圖找到企業生存的可能,請問他們又有何餘力來參與審議?一個沒有餘力參與公共事務的人,真能有審議的能力嗎?


您認為「民眾」比起財團及政治人物較沒有利益之考量,請問依據何在?您認為「什麼樣的民眾不會有自身的利益考量」?現況不乏大財團及政治公關公司投錢來動員民眾以表達財團之立場的案例,若這就是審議式民主的結果,那我們還能期待「審議」嗎


再者,不可否認解決政治中的腐敗、黑暗面是政治學中很重要的問題,但它極難被研究。您所參考的新北市議員陳儀君,也極有可能是別人的二手詮釋,這無法做有效研究。

從資料蒐集、考證到推論,當中有諸多在您可觸及範圍之外的挑戰。除非您有非常強的人脈關係能要到這方面的資料佐證您的研究,否則研究最後很可能又淪為另一場評論或空談。


再者,我好奇為何您要以政宣口號」作為您研究的著手之處,請交代。

最後,請您交代本篇期末大綱與台灣政治史的關聯性。感謝! 辛苦了!

尼莫組 4/23 申冤者

尼莫組  期末大綱初稿 自願申冤者

第一位申冤者: 劉書璇
第二位申冤者: 張雅如
第三位申冤者: 林姿馨

兩位同學望能有機會上台發表期末大綱,並接受老師、同學們的批評指教,以期能修改研究大綱。

關於學期報告初稿

  • 繳交時間截止,共貼上十七篇初稿,其中獲「?」者,請確切說明研究目標與臺灣政治史的關聯;獲「X」者,建議不宜繼續發展。以上皆歡迎上台說明。
  • 貼上初稿的同學請務必修改,至遲於四月三十日18:00前,貼上修改稿。未能準時貼文者,視同放棄以大綱作為學期報告,請儘早準備期末筆試。
  • 本次未貼上大綱初稿又決定繼續修課的同學,請儘早準備期末筆試。謝謝合作!

學期報告初稿

題目
我國再生能源替代核能及火力發電之可能性

關鍵詞:能源政策、再生能源、核能發電、火力發電

假設在未來的二十年內,再生能源產業將成為我國未來的主要能源。

摘要
近年來,受到環保意識及溫室氣體減排的國際壓力,愈來愈多國家開始增加在生的能源組合配比。臺灣自2016年新政府上臺後,國家能源政策朝向非核家園及低碳經濟發展。有鑑於天然氣在我國新能源政策中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再生能源的國際供需動態與我國能源安全密切相關,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透過蒐集再生能源產業的供需變化情資,分析國際再生能源供需市場結構及價格趨勢變化對我國能源安全的意涵,面對我國再生能源未來供給及需求的規劃挑戰,提出可能的因應策略分析。

篇章目錄
前言
面對現在環保意識高漲及溫室氣體減排的國際壓力,化石燃料使用所排放的過量溫室效應氣體造成全球溫暖化,人類的生存環境遭受極大的挑戰;核能的潛在風險高,以台灣所具備綜合條件來看,更是無法承擔其災害發生的後果。然而再生能源屬無碳能源,能夠抑低溫室氣體效應,亦是自產能源,其開發可減少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節約外匯,更可生生不息地供應,是潔淨也是永續環保的能源,預期在未來的一、二十年內,再生能源產業將會成為我國未來的主要能源。

第一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台灣能源發展史
第二節|石油重要性與日俱增
第三節|環境與石油的課題,再生能源崛起

第二章|再生能源發展理論基礎
第一節|再生能源概論
第二節|論太陽能及風力發電
第三節|論水力發電及海洋能
第四節|論生質能及地熱能

第三章|核能與核能發電
第一節|概說核能與核能發電
第二節|我國核能政策的發展
第三節|核能發電前的台灣電力發

第四章|能源政策之調整
第一節|政策之規劃、執行、評估
第二節|全國能源會議暨重要的政策綱領
第三節|現階段我國能源政策、重點措施與總體執行成效


結論|

學期報告初稿

題目:就銅像被斬首事件探討蔣中正及八田與一

摘要:近幾個月來相繼發生包括前總統蔣中正,以及日治時代日本籍建築師八田與一兩人的銅像分別遭到統派及獨派激進立場人士,以鋸子將銅像之頭顱部分切下,用以表達自身之政治立場。但在事件發生後,網路上多是譴責砍八田與一技師頭顱的人,卻鮮少譴責同樣砍了另一個銅像的人。同樣有對台灣做出貢獻的兩人,何以在遇到銅像被斬首時,社會輿論卻有如此差異?本篇將來討論,在成長里程中各個層面對兩者的看法,是否潛移默化了對兩者的成見?亦或是在情感選擇上,因為某些原因而更為認同某一方?

大綱:
1.
教科書方面
1-1關於蔣中正
1-2關於八田與一
1-3兩者比較
2.
政府處理態度方面
2-1前總統處理態度
2-2技師處理態度
2-3兩者比較
3.
社會輿論方面
3-1關於蔣中正的看法
3-2關於八田與一的看法
3-3兩者比較
4.
總結

學期報告初稿

題目:論政府對原住民的政策治理-以原住民升學加分為例。

假設:今日中華民國政府採用之治理台灣的策略仍未脫離過去殖民政府的色彩。

論題:原民生和一般生有甚麼不同之處?為何政府可以依據此不同給予原住民在升學上的差別待遇?原住民升學加分這項政策作為手段,究竟在達成政府的施政目的(例如:翻轉資源不平等、改善族群不正義)有什麼樣的效果?

摘要
本文從歷史脈絡中,參照過去在台灣島上各殖民政府對原住民的治理。欲討論現在政府對原住民在文教方面的政策,其手段與目的和過去殖民政府之異同處,以及試論現今加分政策對於原住民的影響。
由於原住民和漢人的起跑點不同,原住民在升學競爭時處於較弱勢的地位,因此給予保障是合情合理。不過現在社會上已經有許多已被漢化的原住民族,其中更有一些家庭是中產階級以上,他們享有了比偏遠、貧困地區的漢人學生更優異的社會資源,卻仍受加分優待政策的保障,有許多人對自身文化一問三不知,更有甚者藉著改姓以取得原住民優待身分而擠進升學窄門的新聞也時有所聞,在這些案例中,此政策真的有其正當性嗎? 又剝奪了原住民族原本的生活方式,並強制其過著漢人般的生活、使用漢人的語言,以至於升學制度,再使用加分政策「保障」受教權,這與過去殖民政府所採用的同化手段又有何異?以漢人標準劃分出來的平等,對原住民而言,真的是平等嗎?再者,以加分制度升學的原民生,在求學過程中學習成效以及出社會後的社經狀況,是否因此而有好轉了呢?


篇章目錄: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台灣島上原住民的發展背景
第一節|原住民的文化發展
第二節|原住民的歷史脈絡
第三節|結語

第三章、殖民政府的招降、安撫與治理
第一節|荷治時期
第二節|鄭氏時期
第三節|清朝統治
第四節|日治時期
第五節|民國初期的威權統治
第六節|結語

第四章、原民教育政策之現況
第一節|原住民升學優待政策之緣起
第二節|原住民教育政策之內涵
第三節|原住民教育政策實施之影響
第四節|原住民教育政策實施之困境
第五節|結語

第五章、結論

關鍵字:原住民、差別待遇、加分政策、文教、治理

學期報告初稿

壹、題目:威權殘留的教育機構-以私立復興實驗中學為例

貳、假設:私立學校仍使用威權政體在運作學校機關

參、摘要:中國國民黨代表盟軍接收台灣,「光復」台灣領土至今72年。這段期間台灣各地的私立學校如雨後春筍般的建立,當中不乏有些學校董事會的背景能夠追溯至各式各樣與國民黨頗有淵源的團體。台灣民主化以來,黨國體制對社會的影響力日益減緩,不少公立學校已經改革並謹守行政中立。不過私立學校似乎沒有脫離黨國體制的約束,為數眾多的私立學校在教育系統上仍是具有威權的背景。舉例來說私立學校的行政機關在衡量政策時幾乎沒有考核過學生權宜的問題。學生自治團體影響力及其薄弱,甚至是橡皮圖章式的為學校背書。觀察到這些現象,筆者懷疑是長期以來校方對學生的教育灌輸,讓學生習慣臣服於此體制。若是如此,威權體制不但沒有被民主化的進步力量消弭,反而匿蹤在教學環境中持續在內化我們。

肆、大綱
  一、威權政體的殘影
  二、威權扎根的環境
    1. 國民黨的側翼團體
                2. 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的建校
                3.私立復興實驗中學校史
  三、威權體制的運作
    1.個人之於團體
                    (1.) 校長與董事會
                    (2.) 學務主任與教官系統
    2.團體之於個人
                    (1.) 班際活動與校際活動
                    (2.) 學生會與社團
        四、威權對學生的影響
                1.對威權的反射性順服
                2.脫離威權後的衝擊
                3.警惕與反思

五、關鍵字:教育、威權政體、私立學校

學期報告初稿

壹、題目:我國勞工災防假應給薪

貳、論題:為何公務人員及一般勞工不能享受有薪災防假之福利。

參、假設:勞資雙方地位不平等導致勞工無法享受災房防假薪的福利。

肆、摘要:公平是近代社會不斷追求的價值,不論是窮人或是富人,身分的差異不應影響應得社會福利,現況下,除了警察、醫務人員、台電搶修員...等基本民生需求人員須正常上班外,其餘人士皆享有有薪災防假之福利,反觀勞工,處在社會中下階層,過著薪水不穩定的生活,如此弱勢的族群,竟有高達五成的人被要求在颱風天出勤,且多數沒能獲得額外補助,而有幸能免除颱風天上班的人,不是被扣薪水,就是績效被打折扣,更甚者,還得找其他假日來補班。同樣身為公民,為何有些人享受的福利可以遠過另外一群人?
伍、篇章:

第一章:當今社會勞資雙方地位之探討
第一節:資方地位
第二節:勞方地位
第三節:總結

第二章:勞資雙方地位不平等所造成的引響
第一節:短期
第二節:中期
第三節:長期

第三章:災防假給薪之原因
第一節:現況下的製度
第二節:身分差異所造就的不平等待遇

第四章:如何解決勞工困境
第一節:政府的作為
第二節:大環境觀念的改變

陸、關鍵字:公平、身分、災防假、薪資

學期報告初稿

題目:監獄的功能- 以台灣假釋撤銷率檢視之

論題:透過現行獄政,犯罪的矯正是否可能?

摘要:
        假釋出獄者是經監獄矯正並審核,而附條件提前出獄者;受刑人的再犯率與假釋撤銷率,代表獄政之矯正功能的成功與否。假釋制度代表著特別預防觀點的應用,是刑罰目的的提前完成,本文將探討現行假釋制度與特別預防的鴻溝,以及監獄本身是否及如何達成特別預防的矯正功能,最後以特別預防的觀點批評現行台灣獄政,以期尋得更合乎矯正功能的獄政。

關鍵詞:
監獄、假釋、獄政、矯正

篇章目錄:
前言

第一章、假釋制度與刑事政策
1-1假釋制度與矯正的關係
1-2現行假釋的標準與審核機制

第二章、監獄、獄政與矯正成效
2-1監獄誕生的緣由與目的
2-2監獄的處罰功能
2-3監獄的預防犯罪功能
2-4獄政與矯正

第三章、監獄預防功能的成效:以台灣假釋撤銷率為檢視
3-1台灣獄政變遷與假釋比率
3-2假釋的再犯率及原因
3-3特別預防觀點對獄政的批評
3-4結語

學期報告初稿

題目:香港人想像中的民主,真的是適合現時的香港情況嗎?

搞要:香港從97年後回歸中國管治,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根據《聯合聲明》規定及「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政策,確保香港繼續奉行資本主義制度,不抵觸基本法的法律,50年內生活方式不變,並保證香港除外交及防務外於其它事務享有高度自治權。
05年時,香港政府推出《政制發展專責小組第五號報告》,被泛民主派批評為「原地踏步」,但議案最終票數不逾2/3未有通過,故07年行政長官選舉及08年立法會選舉維持不變。加上11年的議會選舉中出現種票風波及12年「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後,香港人開始意識了政治已經影響了生活,希望香港有自己一套的民主,所以最近出現很多反對政府的行動,如佔領中環和雨傘革命等。

大綱
壹、一國兩制與《中英聯合聲明》
    一、一國兩制
    二、中英聯合聲明(1984年12月19日正式簽署到回歸前)
    三、中英聯合聲明(回歸後的評論與後續發展)

貳、香港現時情況
    一、反對政府行為(社會運動)
    二、獨立和自治運動
    三、受政治影響的生活
    四、香港人對香港的感覺

參、香港的政體及政策
    一、現時的政體及政策
    二、想像中的政體及政策

肆、假設性
    一、一國兩制中香港真的有高度自治權的民主
    二、獨立後的民主
伍、結論

關鍵字:香港、民主、政體、政策、情況

學期報告初稿

關鍵字:日治 天皇 本土信仰 日本佛教 

題目:宗教與政治-論日治時期天皇與日本佛教和台灣本土信仰的關係

論題:日治時期天皇對台灣本土信仰是否有影響?日本佛教對尊皇思想又有哪些助益?
  
摘要:
  日本天皇在政治和宗教上的雙重性格,本文將以「日本佛教」和台灣「本土信仰」的角度,論述日治時期尊皇思想與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天皇是日本政治上的最高統治者,同時也是神道中的人神,其具有政治與宗教的雙重性格,執政者為了施政需要遊走於兩者之間,交相利用。臺灣本土信仰的特色在於「敬天」與「崇祖」,這是長期維持中國封建制度的重要觀念之一,但兩者皆導向漢文化的認同,會影響尊皇思想的建立與總督府施政的威信,對統治上造成威脅。日本佛教強調「佛法護國」,傳入臺灣後的日本佛教也有這樣的特色。但其所指的天皇有時是政治、有時是宗教,有時互相重疊,會隨著執政者的需要有所改變。之後隨著局勢需要更進一步把天皇思想和佛教結合再一起,透過佛教中的「無我」概念與執政者倡導的「奉公滅私」精神做連結,進一步推展其尊皇思想。

四、篇章目錄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小結
第三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小結
第四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小結
第五章-結論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