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4日 星期日

從奧運禁國旗事件,探討中華民國在台灣一詞的影響 (05114102 高翊凱)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中共)改革開放後,其實力猛然崛起,自1970年代初起,基於戰略、經濟的多方考量,使得美國背棄了民主陣營的盟友-中華民國,轉與中共結盟。由於當時中共與國民黨政權皆堅持所謂「一個中國」原則,隨著兩造實力的愈發不對稱,緊接著來的便是在聯合國大會、國際外交上的一連串大挫敗,也是在當時中華民國奧會被禁止參加國際奧會,僅能以中華台北奧會模式參加;這些被打壓的例子不勝枚舉,但大抵上皆還是以中華等名字做折衷,在中國民族主義者眼中不論外界如何看待,中華民國是為一合法正統的中國代表,這些折衷還算可接受的範圍。
2.  台灣人民對於「中華民國」的理解與解析是具流動性的
l   戰後的「中華民國」是代表我們的國家
l   在台灣主體性意識下,「中華民國」是來自中國的外來壓迫政權
自李登輝繼任總統之後,在民主化與學生運動動的呼聲下,推動改選新國大代表與修訂憲法等運動,並且在演說中不斷強調「中華民國在臺灣」一詞,企圖將「中華民國」在地化,這是將中華民國治理台灣的正當性重新形塑的手段之一,筆者認為這既是「實踐」也是化解「台獨」,在李總統任內雖然推動國家統一為委員會與頒布國統綱領,表面上是促進通一,卻是透過擱置拖延等手法反統一,目的是使台灣與大陸無法走向分裂國家統一模式,而是漸漸往特殊國與國關係發展,這可算是台獨的另種體現,一方面可安撫國民黨舊勢力,另一方面又可化解民進黨與台獨聯盟的激進訴求。

3.  筆者之所以想藉由奧運禁國旗事件來討論,是因為想了解為何在所謂天然獨與新台獨勢力趨漲的台灣,在「中華民國在台灣」一詞逐漸內化於台灣人心中後,一個代表外來政權的旗幟被中共壓迫時竟然能引發台獨民眾的群情激憤而感到好奇,究竟台獨一派所要求的是名字上的獨立,還是只要求不與中國統一即可? 筆者認為在文本之中所描述與筆者現實體驗有些許矛盾,台獨民眾看似是追求名目獨立,實質上卻不在乎獨立後的名字是否為中華民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