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7日 星期六

總統演說的展演評論(03114110 顏孟涵)

一、評分標準說明
  1. 演講者是否像個總統:由於此演說設定主題為總統在面臨國家危難時,對於其同胞所做的演說喊話,因此在呈現該主題時,講者須對自己的身份有明確的認知,在講述內容時必須考量作為一個總統,在種種面向上應如何呈現,此面向包含總統演說應具有的態度、台風、說話語氣、表情變化等。
  2. 演講者所欲講述之內容是否表達明確:在這個部分,主要看重的是,台上的總統是否經由演說確實表達了預先準備之講稿的內容,由講者演講時的斷句、演說的流暢度、語句表達上的清晰度等,呈現內容是否明確為最主要考量依據。
  3. 演講內容之編排策略:筆者以為演說之重要性取決於是否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由此在其演講內容之編排優先順序上,首先必須吸引聽眾的注意,經由其演說內容鋪陳與情感交織,而能夠激起民眾高昂的情緒以及出於共鳴所得之贊同。
二、排序
  • 1. 外雙溪:
  • 以激昂的語氣透過強調民主與信念鼓動聽眾,透過嚴肅的神情、鏗鏘有力的斷句使得聽眾容易進入其所欲形塑之氛圍,語句清晰、目的具體、眼神穿梭群眾間,成功呈現了總統演說時所必須具備之特質;以保守談判,不躁進地設立任何統獨目標為告訴同胞之做法,不動聲色的將統一目隱含其中,具有安撫猶豫不決、不知所措之民眾的效果。
  • 2. 思想餓化:
  • 在總統所應具備的態度上稍有欠缺,因緊張、不自信導致語氣不堅定,雖然語句表達上並不那麼流暢,但是在演講意涵的表達上大抵是清楚的,而其所採用的抉擇亦是選定以統一為目標進行談判,然而以其不排除以武力訴諸建國之聲稱,可以明白的是事實上思想餓化總統與外雙溪總統所採行之策略類似,皆在決策上採行迂迴的手法,而筆者認為此舉不僅能有效安撫民眾,也能囊括不同立場之聽眾成功獲得其支持,並穩定內部氛圍。
  • 3. 文雄:
  • 初上台時,手放背後成稍息狀,眼神固著在第二排無人之座位上,整體上看似一受押解之犯人被迫站立於台上,講述一份他不願講述卻因受迫而不得不為之的演說,這樣的狀況在演說進行之中逐漸轉好,眼神改為凝視講稿雖仍未聚焦於台下觀眾,但肢體動作出現握拳、擺手等,使整體看上去較為自然不僵硬的舉動,最為致命的缺陷則出現於講述過程中,因結巴、講述不順而出現的自言自語與吐舌等動作,使觀眾難以將之視為一位總統;總觀其整體,確有一項值得嘉許之處,在其講稿的編排上以現今局勢對於台灣的不公,帶入選擇統一之香港現狀,最終聚焦於台灣人民對於自身的信念期待與希望,透過情感吸引民眾的關注,藉由香港之片面真實作為工具論述,最終再以觀眾的內在想法作為呼應,將使民眾一再地被帶入其所欲形塑的情境之中,逐漸為其說服。
  • 4. 原萃:
  • 總統演說時的面部表情、眼神語氣呈現中,所表現的無奈、沈痛與悲傷之情極為懇切,然而其講述內容卻因語調的低沈、斷句不清而不知所云、使民眾喪之聆聽意願。該組總統於最初要求民眾以理性、不帶情感的冷靜聽其娓娓道來局勢分析,在不知不覺中便將民眾推向與其保持一定的距離,然而在交代其政策決定上並沒有因為這樣的距離,而交代得更為清楚此分析與政策的由來,何以須為六點?目的為何?如何達成?採行純理性分析並欲使人接受,卻不以情感為操作的工具,其立意論點的清楚與無懈可擊之必要要求,便更顯艱鉅,而在這點上原萃組仍有很大進步空間,在其後欲以台灣人之情感為手段進行講述已達成共鳴,於筆者聽來稍顯過晚,其鋪陳編排上使其所欲達成效果發揮有限。
  • 5. 尼莫:
  • 在所有上台組中,尼莫總統所呈現的語調、講述為與總統身份落差最大的組別,在該組總統的呈現當中,無法使聽眾將其視為總統,在聽其演說的過程往往有種出戲感,聽眾不是距離其講述遙遠,而是感到根本上地與其講述分屬不同時空,從內容上縱使該位總統表述清晰、語調真切、斷句完美,卻仍不明白其所欲表達的內容為何,說辭矛盾已非僅從例證而來,該矛盾屬言詞與言詞間,直接且強烈的對立,並且由於這樣的呈現,將使得總統威信蕩然無存,民眾因無法將之與總統連結,因而對於其演說內容將保持完全徹底的抽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撰寫大綱的收穫與反思

第一版大綱到第六版的轉折與差異及修改之處:   做研究就不該帶有未經論證的主觀論述,第一篇大綱中皆充斥著我自身的價值觀,雖說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昨研究時,這便是一個不可犯下的大忌。   同樣地,第一篇大綱同樣對於社會跟學校的鏈結沒有交代清楚,因此我在往後的大綱...